隨即他又詳細介紹了美國農業部相關數據的預測和公布流程,總之就是絕對保證了公正、客觀和透明。
但他同時承認,“數據預測往往是不正確的,預測也從來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
“對于中國企業和進口商而言,美國大豆協會只是個橋梁。如果希望得到最全面的信息,最好的方式還是直接進入美國市場中,包括現貨市場和芝加哥期貨市場,就像島國、南韓和許多其他地方的企業那樣。”
他最后建議道,“而一旦直接進入美國市場,中方的進口商就會對美國的市場、美國的系統、美國信息的可靠性等有更深刻的了解。這些方面做到了,那么關于美國農業部數據準不準等很多疑慮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這是大實話,但也是大廢話。
不過從公關效果來看,美國大豆貿易代表團在國內的媒體見面會,稱得上是大獲全勝。
原本一場處于被動地位的危機公關,被美國人順水推舟,變成了一堂鮮活的國際游戲規則“解剖課”。
它揭開了長期縈繞在不少國人心中的一團迷霧——我們緣何成了國際大豆市場上的“冤大頭”;同時一定程度上還消除了國人一直遷怒于美國“操縱市場”的怨恨。
至此,國人似乎終于明白了,作為全球大豆需求第一大國,我們之所以不能參與或分享國際定價權,根源在于沒有打好自己手中的“需求牌”、“數據牌”。
對于目前正群情激奮、甚至理直氣壯要“爭奪”國際定價權的國人而言,無異于一盆冷水當頭澆下。
很多媒體的注意力就被轉移到“我們為何不打自己的數據牌”的話題上,將矛頭對準了相關部門;也有不少媒體指責去年國內大豆采購團聲勢浩大的集體采購為無知和愚昧,因為事實上他們是將采購時間、地點、數量等“商業機密”全部公布與眾了……
外資集團的目的達到了,中方的國內輿論被引導到其他地方,雖然還有一些媒體揪著“陰謀論”不放,但最起碼不會引起全民聲討了。
無論在哪里,形象純正,就好做生意;形象壞,生意就難做。
深諳這個道理的國際糧商在扭轉形象后,就可以從容下手了——最早進入國內的嘉吉,甚至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展開了對華貿易,在國內的政府公關能力可是相當不一般;而像豐益國際這樣帶著華僑背景的外資,更是在國內混得風生水起。
在當下還是非常注重招商引資的大環境下,外資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因此嘉谷報價收購的一些大豆壓榨廠,就得到了地方上的一些暗示:最好是接受外資的投入——引進外資比起國內投資說起來聲音都能響亮不少。
這下輪到嘉谷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