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雖小,卻連接著整個工業體系——金屬部件與鋼鐵業相關,密封件與化工業相連……工業體系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落后,都會制約最終農機產品的質量。
這就是農機研發令人生畏的關鍵所在,也是國內農機企業感到最難的一點,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問題,是系統性的問題。
這位業內人士甚至對剛出臺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表示不滿:“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應視同為政府采購的。最起碼,直接從國外進口的農機,特別是150馬力以上拖拉機及配套機具,就不應享受購機補貼;外資企業在國內制造的農機,國產化率達不到60%的,也不應該享受政府補貼才對!”
當然,站在消費者一方的田仁里就笑著反駁了:“你們農機廠當然是希望設置準入條件啦,但對于采購者而言,就有失公平競爭了……”
接下來兩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
齊政對這是否符合市場經濟精神不做評論,但在他看來,國產農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差距可不僅僅在于技術和資金上。
抬頭看看四周國產農機企業的廣告語:“領導者”、“領跑者”、“之冠”、“專家”等詞匯泛濫,而解決方案、填補空白等更是不絕于耳。
在國內,很多農機企業都有著非常雄偉的夢想,動輒要把企業帶到世界高端,即便不能,那也得成為中國最牛逼的企業;或者再差,也不能低于同行冠軍。
先不說外資農機企業如何固守產品和品質,至少在銷售理念上和國內相比,超越了不知道多少個層次。
小的銷售手段他們也會使用,但更多的是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和忠誠度,而教育員工和向外傳達的理念,更是讓人心生敬畏。
以約翰迪爾為例,他們的口號是不生產不合格品,而深度的理念傳播是基于糧食安全。就是說,約翰迪爾的使命是使糧食順利產出,讓我們有飯吃。同樣,凱斯紐荷蘭提出了養活地球的口號。久保田的理念,是為土地、水和環境等人類息息相關的產業奮斗……
就算是冠冕堂皇,人家也總比你單純的吹牛聽來順耳不少,不是嗎?
當然,即使落后的事實擺在眼前,嘉谷也不會介入到農機制造的。
但對國產農機的支持還是可以有的。
農業機械不像其他的產品,照著別人走的路走就好。農業機械針對的是土地、土地上的作物,必須因地制宜,照搬別國的可能在我國就無法工作。
農機與轎車等交通工具也不同。
轎車是代步工具,買回來只需要注意有問題時維修就好了,平時使用與其他生活環節并無大礙。農機則不同,誰都知道農業生產不僅僅是種植、收獲,還包括儲藏、加工、后續處理等環節。
這些環節環環相扣,彼此互有聯系。所以一種農業機械的發展絕不僅僅是機械本身的發展,還包括與其相關的所有環節、行業的發展。
所以齊政給嘉谷定下的原則是,找幾家有一定實力的國產農機企業,在產學研方面展開合作,適當扶持國產農機的差異化發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島國的久保田農機。
盡管都是東方人,他們在這一點上與國人頗為不同——我們認識到國產農機和進口貨之間的差距,主要就是大馬力機械的差距。但久保田不同,他們堅守中小農機市場。
雖然有各自國情的因素,但他們的差異化戰略,成功地壟斷了水田農機市場這一領域。這對國產農機來說,無疑是一種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