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市在國內最多只能算一個三線城市。
那么是安市環境優美嗎?
恰恰相反,現在的安市人,頭頂一片烏煙瘴氣的天空,鼻子呼吸著污濁的空氣,腳下踩著沾染了污染物的土地。
但前世去過安市旅游的齊政知道,安市在以后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就從一個“全省十大污染城市”,蝶變成了一個全國生態宜居城市。
因此齊政力排眾議,將安市列入總部進駐地候選之一。
隨著深入的了解,嘉谷高層體會到了安市鳳凰涅槃式的蛻變決心,也理解了齊政為何將其列入候選地之一。
安市的自然環境資源十分豐富,在上個世紀末全國“無工不富”浪潮的沖擊下,安市發展心切、不甘落后,同樣走上了一條工業立市的道路。
由于受到產業基礎和科技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安市引進的多是建材、化工、印染等污染重、能耗高的行業,雖然效果顯而易見,一舉捧到了“小康”的牌匾。
然而,高強度的開采和資源消耗,排放嚴重的項目,讓青山綠水逐漸變成了白山灰水,清清溪流開始變得渾濁不堪。
到本世紀初,安市污染達到了臨界點:每年直接排放的上千萬噸污水,造成水質變成了劣V類;鄉鎮林立的煙囪排出紅、黃和黑色的煙氣;林木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
安市因環境破壞嚴重受到了國家發出的黃牌警告。
振聾發聵的警鐘猶如醍醐灌頂,讓安市人冷靜了下來,開始審視自身的發展之路。
新一屆的安市決策者經過反復研討,安市的未來發展之路逐漸清晰起來:走生態立市之路,以生態提升區域經濟。
安市決策者痛下決心,啟動“藍天碧水凈土靜音行動”,對全市的污染企業做出綜合治理,強制關停污染企業一百多家,淘汰落后生產線近百條,復綠了兩百多處礦山……
安市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系列化的關停行動對當地的工業和經濟帶來了致命的后果,GDP直接縮減了二十余億元,財政收入的1/3化為烏有,簡直是痛徹心扉。
但恰恰是這份“痛割二十億元換取藍天碧水”的決心,打動了嘉谷高層的心。
喊出“生態發展”口號的地方政府不少,但能有安市這樣的決心并切實付諸行動的,著實少見。說到底,誰又不希望在一個山巒青翠、河流清澈、空氣清新的地方工作生活呢?
而對于現代企業總部來說,交通通訊尤為重要。
在這一點上,安市也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安市地處長三角腹地,與滬市、杭城、金陵、蘇城等一二線城市均在兩三個小時的交通圈內,完全可以成為長三角城市的“后花園”。
安市同樣在一邊鐵腕治理環境生態問題,一邊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因此,面對送上門來考察的嘉谷集團,安市決策者的眼睛都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