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種新的水稻品種,種植戶們抱有疑慮是最正常不過的了,這種時候就要靠大力吆喝了。
所謂兵馬未動“吹牛”先行……呃,應該是推介先行。
面對有意合作的農戶,嘉谷農資強化了主推品種“嘉秈1號”的宣傳推介,突出綜合優良性狀和高產高效主體稻作方式的應用,同時積極開展新品種的示范展示,以作優化當地品種與稻作方式布局。
江右省雖然是產糧大省,但在過去一直種植雜交水稻品種,品種多、亂、雜,農民種糧效益低。
嘉谷農資推介的“嘉秈1號”,品種高產、優質、抗逆性強、和適應性廣的優良特點迅速被當地農民接受。
在鄱陽湖平原之后,“嘉秈1號”在江右省的贛撫平原、吉泰盆地等水稻產區也迅速被廣泛推廣種植。
在嘉谷的推介中,“嘉秈1號”一時占有“超級稻的產量,優質稻的價格”、“遍地都是黃金甲”等美譽——好不好,全憑一張嘴,不過這也不能算騙人,“嘉秈1號”好歹還是值得一波自吹自擂的。
農民接受了“嘉秈1號”,接下來才真正進入重頭戲。
為了加強合作,展示專業化服務水平,嘉谷農資專門挑選了一批種糧大戶,組織他們進行現代化水稻種植技術的現場觀摩考察。
鄱陽湖平原的董啟軍就有幸作為其中一名代表參加觀摩。
第一站是嘉谷農資的育秧基地。為了集中育秧地點和規模,嘉谷農資在江右省糧食產區建設了一批永久性、高標準的商品化集中育秧基地,切實解決家家戶戶分散育秧難、難以育壯秧等問題。
在育秧基地內,一條大型機械化育秧流水線正開足馬力制作秧盤,幾名工人忙著向生產線添加基質土和稻種。從放盤、鋪土播種、覆土到秧盤輸出,只需要十幾秒的時間。
“我們現在每天制作的秧盤總量在七千盤左右,按一千畝的耕地來算,以前起碼要育十天秧,現在只要半個星期左右就能輕松完成這個工作了。”現場工人介紹道。
老農民董啟軍雙眼放光地看著育秧流水線。
挽褲、擼袖、整地、挖畦一直是水稻傳統種植的育秧模式。
以前,人工育的秧苗有稀有密,質量不合格,也不符合機械栽插。如今,嘉谷農資使用自動化機械育秧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秧盤,種子均勻,泥的厚度適中,出苗整齊。不僅提升了育秧的效率和秧苗的質量,還讓自己這種農民“洗腳上岸”,更為后期的機插秧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站就讓他見識到什么叫做先進生產力了。
“今年我們公司在江右省各水稻產區建立了機械化育秧基地主體19家,擁有機械化育秧流水線35套。”嘉谷農資的技術人員說道,隨著嘉谷推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的不斷深入,水稻生產切實跑出了“加速度”。
接下來是嘉谷農資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
要知道,在農村,盲目施肥、過量施肥的現象非常普遍。
測土配方施肥,就是按照土壤類型分布和作物布局,綜合考慮作物需肥規律、土壤肥力及肥料效應狀況,劃分施肥分區,確定施肥數量、時間、方法,達到合理用肥的目的。
“我們公司今年投入六千萬,用于江右省水稻產區測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補貼和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嘉谷農資的員工大聲說道,引起了一陣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