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谷的系列攻勢下,江右省近半的水稻種植戶都對嘉谷“投懷送抱”。
嘉谷的江右省水稻戰略貌似開了個好頭。
但老天總是不見得有人順風順水,一場考驗悄然而至。
“今年早春溫度回升特別快,現在有預兆顯示,稻螟發生期提前,一場蟲災防治迫在眉睫了。”嘉谷農資的杜為民綜合各方情報,得到了這個不妙的消息。
我國蟲災素有“北蝗南螟”之說,“蝗”自然是大家熟悉的蝗蟲;螟害主要來自二化螟和三化螟。
自96年開始了一場大螟蟲災害,此后是連年爆發,近幾年災情進一步惡化。
目前我國螟災的主要特點是蟲口密度高、年發世代多、受害程度重、持續時間長。當前稻螟已取代八十年代的稻飛虱、九十年代的棉鈴蟲而成為影響我國糧食生產以至農業發展的頭號害蟲。
齊政得知這個消息后不敢怠慢,前往江右省的鄱陽湖平原一探究竟。
二化螟一般在混栽稻區、單季稻區和間作稻區,發生比較嚴重;鄱陽湖平原作為雙季連作稻區,發生比較輕。眼下發生的蟲害主要是三化螟。
三化螟是我國水稻重要害蟲,且只為害水稻。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主要稻區,特別是沿海、長江流域平原地區為害嚴重。
齊政在稻田邊,可以看到,三化螟幼蟲蛀入孔主要在水稻莖稈基部,傷口較整齊。
幼蟲蛀食稻莖桿,苗期至拔節期可導致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可導致“枯孕穗”或“白穗”,以致顆粒無收。
齊政見狀不禁皺眉。
杜為民介紹道:“一般來說,分蘗期和孕穗至破口露穗期這兩個生育期,才是水稻受螟害的‘危險生育期’。但今年的溫度上升,稻螟得以提前孵化和侵入為害。”
過去二十年是近百年甚至萬年以來的最暖時期。在我國主要稻區,近幾十年明顯出現冬暖、秋熱秋長、春旱,導致稻螟的活動期延長,世代數增加,越冬成活率提高,有利于種群增長。
“跟我們嘉谷合作的種植戶,本來在公司的指導下,秧苗移栽前都打好超級送嫁藥,能有效預防大田稻瘟病和稻螟蟲害的發生。”
說到這杜為民也是相當的郁悶:“可惜不是所有的農戶都與我們合作,分散的經營使得農村出現大量滯治和部分漏治田塊。再加上許多農民不掌握蟲情,因此無法適時施藥,導致滯治,錯過用藥適期;又或者用藥品種不對口,效果銳減。造成其中蟲口數量驚人,成為重要蟲源地。”
“稻螟幼蟲能轉移為害,很多跟我們達成合作的耕地區,現在也面臨著稻螟災害的威脅……”
齊政也不禁扶額,真的是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太坑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就拿江右省來看,去年早稻田每公頃二化螟卵塊數平均為三萬塊,相比于97年上升了八倍,說明稻螟蟲害的隱患相當大,簡直可怕。”杜為民將政府提供的資料一分析,就看出其中的嚴重問題。
對此,稻田主董啟軍深有體會:“稻螟蟲害大爆發時,水稻受害情況空前嚴重,部分田塊觸目驚心。嚴重危害的相當一部分田塊看上去像秋天的蘆葦灘,健穗反而難以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