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是帶著大豐收回國的。
左手一筆巨資,右手一個大型農場,收獲甚豐。
以至于集團大管家王昱業都笑談老板沒事可以多去美國走走,總歸每次都不會空手而歸的。
有了錢,又補充了牧草來源,嘉谷乳業將“奶瓶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計劃終于可以啟動了。
事實上,今年通過超女節目營銷一路高歌猛進的后起之秀嘉谷乳業,在國內的乳業界,一直引發不少爭議。
主要在于嘉谷乳業的發展模式跟當下的乳企頗有些格格不入。
自建萬頭牧場;產品主打高端化;在一個選秀節目上孤注一擲……
如果說后兩種做法雖然極端,但各**企還能理解的話,自建萬頭牧場的做法,就實在得不到主流的認可了。
在國人被上一堂關于三聚氰胺的化學普及課之前,向產業鏈上游突進,在乳業界就是一個異類。
因為此時原料奶收購價總體偏低,許多稍大的牧場都處于虧損狀態,萬頭牧場的前景如何,還真的是一片唱衰聲。
無論專家、牧業企業還是投資機構,均對建設大規模集約化牧場持保留態度。
就在嘉谷乳業的負責人楊業從伊力辭職加入嘉谷,建設國內第一家“萬頭牧場”的時候,有好友直言不諱地勸他說:“老楊,那個模式不行的,別忘了,家有千萬,帶毛的不算。”
籌建初期,楊業邀請行業專家齊聚江南省,探討奶牛規模化養殖,到場者沒一個人支持。
他們的看法是,奶牛養殖規模一般以幾百頭為限,再大的牧場,一旦發生疫病就可能血本無歸,每日堆積如山的排泄物也難以處理。而嘉谷牧場的規劃更令人驚訝,直接上馬存欄2萬頭以上的牧場,簡直是不知死活。
當時面對一片反對聲,楊業都有些上火,直言說:“關于規模搞一萬頭對不對就不要討論了,我在美國看過一萬頭的牧場,也看過兩萬頭的,人家管理得很好。各位就說說我們現在要做這件事,需要注意什么就行了……”
彼時嘉谷內部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擔憂,也就是在齊政的大力支持以及楊業憋著一口氣埋頭苦干下,嘉谷牧場才得以順利建設起來。
而即使是嘉谷牧場建設起來并順利運營了一年多,外界的質疑聲依然不斷。
“是闖出一條新出路?還是吹大的泡沫?”這是今年一位乳業專家在《華夏經濟周刊》上針對國內第一家萬頭牧場——嘉谷牧場分析的文章標題。
標題看似中立,但其實偏向非常明顯。
文章分析道:“萬頭牧場劣勢也很明顯,一是萬頭牧場將加劇人與奶牛資源爭奪,二是可能造成環境負荷嚴重超載。奶牛養殖是一個高排污的產業,一年僅奶牛排泄物就有20多萬噸。如果在一個人口稠密、大部分是耕地的農業地區,完成20萬噸污物降解非常困難,勢必造成當地環境污染,養殖效益很可能是規模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