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張宣淞和潘華兩人發出的疑問,齊政笑了。
經歷過后世多款小眾水果被花式營銷成“爆款”的齊政,對于打造一款水果“潮品”簡直不要太有經驗。
看到霍斌也對這個問題露出關注的表情,齊政決定小露一手,向合作伙伴或者準合作伙伴展示一下嘉谷的“軟實力”。
“大家都知道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的中產階級群體在擴大。而中產階級的消費觀,區別于一般消費者,具體到水果上,我將其稱為中產階級水果。”齊政首先介紹一個新概念。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其他三人的興趣。
“在我看來,藍莓這種水果,就十分適合打造成中產階級水果。”
“首先,出身是中產階級水果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門檻。好吃也許并不能讓水果的價格標簽小數點前面多一個0,但是好產地絕對可以。”
“而藍莓栽培最早始于美國,我國原始藍莓品種幾乎都是野生的,不適合栽培。目前我國引進的優良品種都是來自歐美,雖然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但出身毫無爭議。”
所謂出身決定命運,不單單是對人來說的,對水果更加明顯。
營養價值有沒有不重要,完全可以靠營銷背書炒作起來。但一個能登上中產階級餐桌的水果最重要的因素是,它有沒有一個好的出身——好爸爸頂多讓你少奮斗十幾年,但好祖宗卻能讓你一步登天。
在中產階級的餐桌地圖里,也是有一個產地鄙視鏈版圖的。
受普通人追捧的東南亞水果?都是一股廉價的大眾流行口味,就像去越南旅游的出國熱潮一樣,過于流俗,連小資階級都看不上,還妄想攀上中產階級的餐桌,簡直笑話。
尤其是泰國這種聽起來全是廉價熱帶水果的地方,其實不過是個舶來的假洋鬼子,還不如國內兩廣地區的水果,又多又便宜。
只有源自于北美、大西洋、北歐這種聽起來遙遠而又孤獨的地方,才能被渲染出一絲絲高級的味道,仿佛連水果的表皮都被賦予了墨西哥暖流的營養水蒸氣。
如果是在后世,一根普普通通的桂省香蕉,當前綴換成南美洲厄瓜多爾的時候,回復朋友圈的評論都回得倍有底氣。
“中產階級水果的挑選標準,大概是從地域的稀有性到節令的稀有性,歸根到底,價值的稀有性是永恒不變的終極標準。”齊政侃侃而談。
由古至今,莫不如是。最早一批的中產階級水果可能是夏天嶺南的荔枝——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時代,慢慢變成冬天里新鮮的草莓,最后是漂洋過海來到餐桌的牛油果和奇亞籽。
這個觀點很好接受,三人毫不費勁地點頭贊同。
齊政繼續說道:“其次,起名很重要。取對了名字,水果上位之路就成功了一半。正所謂先天不夠,后天來湊。在中產階級水果進化史里,有時候改個名字,堪比改頭換面,比換個出產地包裝還要重要。”
人亦如是,如果神仙姐姐其實是叫翠花,再多的仙氣估計也體現不出來了。
這個招數,蔬菜界同樣用得很溜。比如羽衣甘藍,說白了就是花菜——但前者是高嶺之花,后者充其量就是村頭一枝花。名字的差別之下,價格更是能差出四分之一斤車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