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在水果界,鼎鼎大名的牛油果,就是這么一個典型的靠炒作發家的營銷大戶。
牛油果改名之前叫“鱷梨”,因為樣子像梨,粗糙的外皮又很像鱷魚,非常象形,不是嗎?
不過聽起來有點土土的,不夠洋氣。別說在國內,就算在北美,消費者們也大多接受不能。
然后經過一番醞釀和打磨后,不知道哪個天才重新取了一個帶有異域風情的“風騷”名字——牛油果,于是乎,一個從北美橫掃到亞洲的牛油果營銷奇跡誕生了。
同樣的把戲在水果界太多太多了,簡直被玩出花來。
譬如“菠蘿”和“鳳梨”有什么區別?“獼猴桃”和“奇異果”有什么區別,“李子”和“黑布林”有什么區別?“番石榴”和“芭樂”有什么區別?“小西紅柿”和“圣女果”有什么區別……都快成人類的“未解之謎”了。
“藍莓這個名稱吧,嗯……稱不上洋氣,但也算不得土氣,中規中矩吧,不拖后腿的那種。”齊政咂嘴道。
行吧,這個也是事實,三人無法反駁。
“接下來就是水果的顏值了。這個不消多說,好看就是真理。”
三個“老男人”第一次聽說“顏值”這個詞,但結合語義,倒也猜得出其中的含義。
“如果沒有出身、也沒有一個優秀的名字,那么就必須擁有顏值。在中產階級水果審美史上,流行向我們證明了,獵奇才是顏值的高階,都不用知道有哪些營養,一看這個水果的顏色和外型,就知道它是多么的中產階級。”齊政調侃道。
人類這種視覺系生物,就算再過一萬年,看臉的本性都不會改變。
齊政看著外面的藍莓樹說道:“用色大膽的,造型前衛的,天然地受到中產階級的追捧。以我的眼光來看,藍莓在這一點上倒是不吃虧。藍色是一種好顏色,起碼在水果上不是爛大街的表現,藍汪汪的小果子,擺在中產階級的餐桌上,絕對不會丟臉。”
而諸如蘋果、香蕉和梨這類無論用色還是造型都過于保守的大眾水果,是永遠不可能上位中產舞臺的。
“這年頭,在水果屆,如果沒有能力創造獨樹一幟的審美價值,就永遠不可能得到中產階級的承認。要么美得讓人閉嘴驚艷,要么丑得向格爾尼卡致敬。”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創作的一幅抽象油畫,不必多說,“抽象”兩個字就足以說明一切。
三人聽得炯炯有神。
齊政最后放大招:“最后一點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但事實如此。那就是,難吃的,往往就是高級的。”
“怎么會……”潘華還沒反駁完全就戛然而止了。
因為他想起了牛油果。
記得第一次品嘗牛油果的時候,他是摳著喉嚨,因為那牛油果吃起來就像肥皂一樣。當時他還吐槽這么難吃的水果居然頗受歡迎,簡直太不科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