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估計,大概第二年就有相當的產量了,第三年就會進入豐產期了——只希望到時霍斌的心理素質足夠強大。
但這都不重要,有靈陣這種農業生產“加速器”不用,那才是傻子一個。
永惠超市的張宣淞和潘華兩人雖然不懂藍莓種植,但看著漫山的藍莓樹苗,在蒙蒙細雨的滋潤下長勢蔥郁,對霍斌的技術管理無法不服氣。
這也充分證明了,嘉谷即使進軍水果領域,在前端的種植生產控制上一如既往的牛叉。
這樣一想,再加上之前參觀的嘉谷冷鏈物流體系,張宣淞兩人對嘉谷集團在農業領域的實力展現,就覺得有些恐怖了。
在他們的認知中,國內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和流通都沒有工業化,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一般都要經歷“農民-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終端(超市/菜市場)-消費者”等幾大環節,而每一個環節因為勞動、投入、損耗等要加價30%到50%左右。
他們做生鮮運營的,最理想的狀況也不過是想省卻中間的產銷批發環節,最好是連商販收購的環節也舍去,從而控制好生鮮的成本以及損耗。
但不帶嘉谷這樣玩的。
可以說,傳統的農業產業模式已經被嘉谷模式顛覆了,哦,應該說整合了更為合適。
傳統農業導致的很多問題,在嘉谷體系中,看起來貌似都不是問題。
同樣的土地可以種植不同的農作物,種什么?農民要么是傳承多年來的傳統,要么是根據收購商們的需求,雖然每天對土地深耕細作,卻與市場脫軌。
嘉谷則是深入田間,主動扶持產業規模化運營——譬如眼前的藍莓產業,還有兩人熟悉的仙茗大米產業。
農產品的庫存有難題?收入上不來?
傳統是這樣子。不像工業商品大都以銷帶產,可以去庫存、清尾貨或者再生產。農產品在生產上不能停滯,一年四季土地不能空閑,生產出來又因為保質期問題存在庫存難題,如果滯銷往往就是直接損失,這樣的因素導致農民要么賤賣農產品,要么只種植低風險低收益的農作物。
但真以為嘉谷集團大力建設的冷鏈倉庫物流是擺設嗎——張宣淞兩人親自參觀的冷庫,那規模,那管理,至今回味起來都念念不忘。
這種縮短中間流通環節的好處,都不用多說,起碼不至于最終到消費者手里的農產品價格十分高昂,落到農民手里的卻沒幾個錢。
至于農產品附加價值低?
開什么玩笑?
聽完齊政的“中產階級水果”打造理論,就深知嘉谷在農產品營銷上著實有一套——前有仙茗大米的暢銷,現有藍莓可以打造成“爆款”,難不成換成其他的農產品,嘉谷會無計可施?
工業商品有許多附加價值,比如品牌、科技、體驗等等,理論上來說農產業也可以具有附加價值,如健康有機、深加工、原產地品牌等等,以嘉谷嫻熟的營銷手段,農產品品牌化的復制大概不是難事……吧?
前端生產得好,中間儲藏運輸得好,后端營銷得好,也許就差零售終端了——這不是還有永惠超市嗎?
面對嘉谷這種妖孽,張宣淞的心里已經不知不覺地有偏向了,這樣的大腿,不合作大概才是傻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