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單從經濟角度來講,育種肯定是賠錢的,就是所謂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種豬需要幾代繁衍,它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時間長、成本高讓很多企業選擇了短期行為,直接從國外進口種豬。
但在養殖業中,一頭公豬利用2~3年、母豬產6~8胎3~4年則淘汰,也就是每次引種的3~4年后,如果沒有自己的育種,就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惡性循環。
從國家的層面上看,直至2009年,才實施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98家國家級生豬廠,組建了自己的豬群進行育種。
效果也相當明顯。計劃實施后,逐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種豬差距,種豬自給率大增,每年引進的種豬降至1萬頭以下,基本上實現了自主育種。
嘉谷農牧的計劃,比國家的計劃提前了三年。
而齊政的目標,也不限于自給自足,他暗下決心,要將優良的種豬,徹底做成白菜價。
要說中國對世界人民最大的貢獻是什么,大概就是將大量工業產品做成白菜價。
以前是靠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現在,我國每年量產千萬級別的高中畢業生和本科生,再加上經過世界產業競爭淬煉世界最大技術工人隊伍——海量的技術人員(技工、技師、工程師、科學家),再加上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這就是中國可以把一切貌似高端的產品一樣樣“白菜化”的秘密配方。
對于嘉谷農牧的育種計劃來說,市場就在國內,育種的“工程師”也不缺。
“工程師頭子”陳建章已經做好了明確的規劃:“我們是要把國內的好的基因要留下來,還要把國際上好的豬的基因也要引過來。”
“要做就做一個在中國環境下,更適合發展的品種。要知道,每個國家的消費習慣不一樣,英國它更喜歡吃瘦肉的白肉,把豬肉變成白肉吃,那么它的育種方向,是肉吃得干巴巴的,覺得才健康。可是我們中國人吃的是粘乎乎的,肉紅鮮鮮的,放到鍋里一下去就聞到香的,這才好吃。”
“美國有‘美系’,加拿大有‘加系’,丹麥有‘丹系’,法國有‘法系’,作為養豬大國,我們怎么能沒有自己的‘中系’呢?”
齊政很高興陳建章有這樣的心氣,也很有信心“中系”種豬必將在不久的將來現世。
給了他最大信心的,是嘉谷農牧育種計劃的“技術隊伍”。
“青竹百靈陣(三階)觸發,主木系,范圍:方圓一百公里。效果:潤澤,生長。生物處于陣中,恍如初生,蓄養紫華,勃然而長。”
三階的“青竹百靈陣”,不僅是覆蓋的范圍擴大了,在齊政得到的傳承中,三階的“青竹百靈陣”不僅在潤澤生物、促進生長上突出效果,在“品控”上亦有奇效。
“品控”即保持生物優良性狀,對于豬種育種就是說——媽媽再也不用擔心豬寶寶退化了。
當品種不再擔心退化,只會在不斷的改良中更勝一籌,嘉谷農牧引進的這批純種洋豬,必將成為子彈,射回外資的胸膛。
齊政在育種場布下三階靈陣后,樂呵呵地想道:“我一般不樂意跟外資育種巨頭發生爭端,我更喜歡直接掀桌子。你們不是靠著壟斷優良豬種牟取暴利嗎?等我把優良豬種做成白菜價,看你們哭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