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下半年,對嘉谷集團來說,注定是一個豐收年份。
這個豐收,不僅體現在農作物的豐收,還體現在價格形勢的上漲。
豬肉開始漲價了,人參開始漲價了,大豆也開始漲價了。
好吧,大豆漲價對于嘉谷糧油來說,應該不算是喜事——作為國內最大的大豆進口商之一,大豆漲價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
豬肉才剛開始有漲價的趨勢,而且在百萬級養豬基地尚未產出之時,還沒有多大的收益。
而人參的漲價,就是直接收益的體現了。
人參種植,雖然收益高,但歷時長,一般4-6年為一個周期。生產周期越長,遇到的不定因素就越多,包括天災、**、野生動物威脅等。
兩年前的東北人參價格大跳水的主要因素就是“**”了——日韓參企惡意毀約,并將儲備人參向市場低價拋售,造成人參大量過剩的假象,人為壓低人參價格,致使人參價格大跌。
人參價格暴跌,既打擊了國內人參產業的發展,又低價收購優質的人參原料,一舉兩得。
后面嘉谷入場托市,通過支付部分貨款,跟不少參農簽訂了采購合同,但不需要將人參收割,而是繼續種植,相當于低價在地里“囤積”了一批人參。
如今終于等來了人參價格的上漲。
今年的氣候對于人參種植來說,簡直是多災多難。
四五月份的“緩陽凍”,凍傷了一批;六七月份的颶風又刮倒刮跑了一批;**月份,大雨成災,更讓很多參地幾乎絕收!
再加上過去兩年人參價格低迷,參農種植意愿不強烈,種植面積連年減少,產量逐年下降。
但市場的需求量是連年增加,今年的天災進一步導致供求關系被打破,人參的價格節節攀升。
嘉谷兩年前投資了一億多收購的優質人參,大部分在靈陣的庇護下,安然無恙地避過了今年的天災,進入了美妙的收獲期。
嘉谷收購的人參中,園參占據了六成。園參有一個生長年限,只有六七年才是最佳的,這個時候其營養成分到了一個高峰,人參皂苷已經完全形成,再長大就只是個頭體積的增加了;但超過這個年限后,由于其生長環境的變化,反而容易導致抗病性降低等問題。
兩年前收購園參時,多是選擇四五年的參齡,如今剛好是成熟期,又碰上價格上漲,簡直不要太美好了。
多種了兩年本來就比收購時的四年生園參更值錢,再加上價格上漲,單單將手頭上的成熟園參出手,就獲得了1.6億元的收入——不但收回了投資,還小賺了一筆。
除此之外,嘉谷手里還有四成是山上參或林下參,雖然也同樣經歷了天災,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再加上同樣的靈陣保護和滋潤,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山上參和林下參原本就是精品參的優選,因此,它們的價格上揚更加夸張,少則上漲50%,多則達到100%——就算這樣,嘉谷還不肯出售。
也就是說,這批山上參和林下參,比出售的園參還要值錢。
這筆投資,在兩年內,相當于至少翻了三倍。在外人看來,嘉谷什么都沒做,只是“囤積”人參在手,然后坐等,最后出手,就獲得了巨利。
對此,嘉谷戰略投資的紫星藥業的董事長郭春發嗤之以鼻:“真以為嘉谷的投資是瞎蒙的,看看人家收購的參園,大多都能在天災中全身而退,這就是眼光,以及運氣!沒有眼光,缺乏運氣,再怎么砸錢都是白費勁,具體可以參照南韓人參公社。”
同樣是在兩年前,面對嘉谷和紫星藥業的強強聯手,南韓人參公社在東北高調投資,聲稱引進南韓先進的農田栽參、土壤改良技術,為吉省的人參種植業帶來一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