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推崇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農業正是這一理念的最徹底和最全面的體現,它順天時而作,視土地為生命,尊重生物本性,注重作物之間的和諧共處。正因為這樣,中國的土地墾種千百年仍然肥力常新,而不是如今在只種不養的掠奪式利用下,土地肥力下降并不需要千百年,也不是幾十年,只是幾年而已!”
“我的父親也是一位農民,他能根據當年的天氣情況,清楚地預見來年不同作物的收成,也能夠根據氣候特點選擇把不同的作物種植到不同的地塊來預防病蟲。他可以睡在床上根據半夜的風聲,準確判斷第二天的是刮風下雨,并提前預備是收稻還是種豆……如果用現代的學科來劃分,父親至少相當于現在的土壤專家、育種專家、病蟲防治專家、肥料專家、氣象專家、養殖專家等等的總和。但父親這樣用他全部生命傳承人類最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民,在當今中國種地是沒有發言權也不受尊重的。”
“但我們嘉谷體系很尊重這樣的農民,尊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傳統種植理念,一直以來探索的也是一條既能保證效率,又能尊重生物本性的農業發展之路。”
齊政停頓了一下,指向外面的草原說道:“嘉谷牧場選擇落戶這里的時候,很多人嘲笑,在達拉特旗這樣植被十分脆弱的地方,嚴重的沙化和化肥過用導致的土地鹽堿化,需要花多大力氣才能改變過來?”
“但我們與本地的農民合作,將他們培訓為現代農民;他們也把幾千年的種植經驗傳承給嘉谷……你看,牧草長起來了,而且越是艱難的環境,牧草長得得越好。等我們把奶牛養起來,實現農牧結合,大量的牛糞正好還田,能夠把這一片沙地改善過來,扭轉沙漠化。”
唐瑾也望向外面蔥蔥郁郁的草地和遠方天際的沙漠,有些感動道:“嘉谷體系能一直生產出超凡的產品,大概就是因為一貫秉持著這樣的情懷和理念吧?”
齊政粲然一笑:“這么說我是很高興的。其實我們嘉谷體系上下,可能是對農業的情懷,也可能是對家鄉的情懷,可能是對家人健康的關愛,也可能是因為對某一個作物的特別愛好……總之,大家都因為某種機緣巧合干起了農業。這種農業往往不是以盈利為核心目的,所以總能堅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
唐瑾美目一顫,問道:“那么,齊董,在你的心里,嘉谷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呢?”
“核心目標啊……”齊政目光深邃,平靜道:“嘉谷的核心目標,大概是生存下去,以良心良知良智,扎根農業,耕耘未來吧!”
“很真實,也很感性……”
“現代農業缺乏的,可能就是這種感性吧……”
采訪一共進行了一刻多鐘,等到后面的攝影師結束錄制,唐瑾放下話筒,感慨道:“齊董,謝謝你,我感覺認識到了一個全新的嘉谷,也衷心希望嘉谷集團能改變我國農業的未來。”
“謝謝,承你吉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