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糧食危機的陰影一直存在,我們當然要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如果糧食危機是炒作的結果,我們就可以考慮加大對經濟作物生產的投入。”
眾人議論紛紛。
齊政就插了一句:“經濟學家的嘴,騙人的鬼!”
眾人哄堂大笑。
丁顯也忍不住笑了,說道:“其實也不是沒有依據,如果單純從數據上來看,事實上,目前世界糧食產量足夠喂飽100億人。這可能聽起來很可笑:我們的食物生產其實是過剩的。”
嘉谷農業的謝開濟就問了:“這不都發生了世界糧食危機了嗎?”
丁顯收斂笑容,點頭說道:“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
“除了浪費外,并不是所有的糧食都是給人吃的。世界糧食生產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生產畜牧業飼料和生物能源。”
“研究表明,生產1公斤牛肉大約需要8公斤谷物飼料,即1:8,豬肉約1:3,雞肉約1:2。隨著發展中國家對肉類食品的消費量增加,導致飼料用糧需求膨脹。”
“生物能源大家前面都已經看到了,去年美國所產玉米的25%變成了乙醇;歐洲每年用于制造生物燃料所耗費的糧食與美國相當。歐美‘機器吃糧’相當于5億人的口糧。聯合國官員就此嚴厲抨擊,使用糧食生產燃料是一項反人類的罪行。”
但世界就是這么殘酷:世界8億機動車主和20億貧困人口大規模競爭糧食,機動車主想讓車動起來,貧困人口則僅僅想吃口飯活下來。
但按照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調節的結果就是,富人的油箱和窮人的胃完全談不上“機會平等”。20億貧困大眾的生存之需,由于缺乏鈔票的支撐,只能淪為“無效需求”。
齊政向后一仰,感嘆道:“幸而生于中國啊!”
丁顯贊同道:“沒錯,幸好我們國家保證了糧食的自給自足!”
謝開濟又問道:“所以,糧食危機不是炒作的啰?”
丁顯點頭道:“雖然從絕對數量來看,糧食危機是不應該存在的。但在這個市場化運作的社會,糧食危機的隱患無處不在。那些聲稱市場是最好的調節工具的人,呃,大多是所謂的經濟學家,實際上是在人為地制造市場的不正常。”
“尤其是我們國家,因為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全部靠市場化,勢必將沖擊整個糧食貿易結構。所以,國內糧食供需關系偏緊的態勢將長期存在。無論是為了自身利益,還是為國為民,立足于國內的嘉谷,應該而且必須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國際市場給了我們教訓,這應該要成為嘉谷體系的一個長期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