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作為嘉谷的長期戰略,得到了一致的認可。
說起來輕松,但怎樣加大投入,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但是,就現階段來說,嘉谷體系將糧食生產重心落在國內,是管理層的共識。
去年,官方對糧食形勢的結論是“從中長期發展趨勢看,受人口、耕地、水資源、氣候、能源等因素變化影響,糧食供求關系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的趨勢難以逆轉,我國糧食和食品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因此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建立穩定可靠的進口糧源保障體系。
把糧食安全作為農業走出去的目標貌似不錯。但是,從企業實踐的角度來看,國家目標與具體政策并不配套。假如嘉谷走出去到海外種糧食,收獲的糧食想要運回國銷售,其實很難!
丁顯建議道:“我國加入世貿之時,為了保護國內糧食生產,對主要糧食品種設定了進口配額指標;而且在進口配額中,國營貿易分配的份額占大頭,民營企業沒有配額就無法運回國銷售。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最好是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應該落在國內。”
齊政暗暗點頭,進口配額確實是一個攔路虎。嘉谷之前在海外的農業生產投資不是大豆就是牧草,最大的原因就在這了。而且在可以看得見的未來,在海外大規模種植糧食運回國內銷售都是一個難題。
當然,從國家角度來看,將最關鍵的主糧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而對嘉谷來說,在國內大力種糧,在海外種植其他國內兼顧不到的作物供應國內,同時不用受配額的限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丁顯看到眾人點頭認同,才繼續侃侃而談:“而在國內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歸根到底是為了生產更多更優質的糧食。”
“更高產量的意義不用多說,更高的品質……其實就是為了更賺錢!”
大家都被這個耿直的說法逗笑了。
笑過之后,還不得不承認,話糙理不糙。
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單純的糧食生產都是微利甚至不賺錢的,否則各產糧國也不用想盡一切辦法補貼糧食種植了。
但是,市場證明,高品質的糧食或者食品,總是更受追捧。而受追捧就意味著企業能更賺錢。
“這個品質更多的是指口感、風味等,越是有特別風味的農產品,其實在市場上越吃香。譬如我們集團的仙茗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