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點頭贊同。仙茗大米只占嘉谷糧油中不到三成的大米產量,但卻貢獻了嘉谷糧油六成的利潤,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事實上,仙茗大米已經是嘉谷體系最賺錢的單款產品,即使價格是普通大米的十多倍,仍然是備受追捧。
想要“做一個幸福的人”,總要與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里的詩句耳熟能詳。
然而,今天的人們尤其是城市人們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癥。從前菜有菜味,肉有肉味。但今天我們買到的糧食果蔬與肉卻越來越“沒味兒”了,工業速成的口感越來越重。
為什么我們今天的食物越來越不對味?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譬如說農藥、化肥和種子,以及土壤、水質、空氣和生物多樣性問題;也涉及人與人的關系,譬如說情懷什么的……
但不管怎么說,“更有味兒”的食品更有競爭力,是不爭的事實。
丁顯的分析慢慢進入了今天討論的重點:“就我們集團的實際經驗來看,提升農產品風味一靠品種,二靠……有機肥!”
現在的育種方向主要是高產和抗病蟲害,無論是從品種本身還是從栽培技術上看,重點都是產量,但是有得必有失,高產很多時候失去的就是口味上的享受。
以前的荷蘭農民,用盡一切手段提高西紅柿的產量,結果生產出來的西紅柿幾乎都沒有味道。被歐洲其他國家稱為“水球”,這堪稱荷蘭農業史上的恥辱。所以現在荷蘭非常重視果蔬口味的研究——嘉谷集團也已經將農產品的口味作為一個重要的育種研究方向。
至于有機肥,“現在的食物越來越沒味兒與化肥施用過多有相當的關系。我們集團多年來的試驗結果已經證明,施用有機肥與化肥結合的土地相較于只施用化肥的地塊,產出農產品的品質和風味均有明顯提高,而且是高產與優質同步。”丁顯解釋道。
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施到土壤里后,是給土壤微生物吃的。土壤微生物對有機肥的分解轉化能夠激活土壤活性,土壤活性高了,土壤的肥力就高了,這樣可以促進植物的根系生長,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進而促使農產品的口感品質得到提升。
丁顯不停頓地說道:“而另一方面,更高的糧食產量取決于耕地面積與單產。單產靠技術,暫且不提;針對耕地面積,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能保住耕地面積不快速下降即是萬幸,不可能指望明顯增加耕地面積。”
“但即使是現有的耕地,其實也大有增產的空間。盡管我國有18億畝農田,實際上高產穩產田占不到1/3,如果提升中低產田,增產空間也是巨大的。改良土壤最好的辦法是用有機肥養地。”
“而且,集團將繼續加大對荒地或難利用土地的開發。從以往的實踐經驗也可看出,只要堅持不懈地用有機肥養地,輔助必要的灌溉措施,再貧瘠的土地也能變身高產田——將鹽堿地、丘陵地帶等中低產田變為高產田,將荒地和難利用土地變為中產田……不夸張地說,我國糧食生產的壓力都大為減小了。”
最后,丁顯言語鏗鏘道:“終上所述,無論是為了向改良后的土壤要糧,還是為了得到又香又甜的農產品,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首先要啟動我們的大有機肥生產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