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只在于,一來他們確實不懂得科學施肥用藥,很多時候是根據感覺來的;二來也沒有條件讓他們進行改變——為了生活,為了保證糧食產量甚至增產,不多用化肥又能怎樣呢?
但是一旦與嘉谷達成合作,一方面農民們在嘉谷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學會了合理施肥以及用藥;另一方向,嘉谷農資生產的有機肥,在有集團補貼降低價格后,大受農民們的歡迎。
土地是農民們的命根子,如果可以精心呵護,誰又愿意傷害命根子呢?
但即使如此,嘉谷農資也并不好過。
丁顯代替杜為民說出了難點:“有機肥發展存在兩個典型瓶頸問題,效用和成本。”
“與化肥相比,有機肥不但用量大,而且費功夫。比如一畝地用幾十公斤化肥就可以,但是一畝地用有機肥則需要施上噸的量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產效果——有機肥主要是為了培肥土壤,對當季作物的增產效果并不明顯。”
“不過這個問題現在基本不是難題了。”
發展有機肥,并不是完全拒絕化肥。作物生長需要氮磷鉀等養分,有機肥在這方面的養分比較欠缺,而無機肥負責提供作物的礦質營養,可以彌補這些不足。
“在過渡階段,我們是把有機無機肥料相結合。也就是以有機質為主,里面摻加了一些氮磷鉀的無機肥料。既能滿足作物快速增長的需要,也能滿足土壤增添有機質的需要。結果表明,有機肥替代50%化肥處理后的土壤肥力較化肥處理得到明顯改善。”
“緊接著實驗室又取得了重大進展……”
實驗室頭子陳建章微微一笑。
當其時,正趕上齊政對嘉谷實驗室的大規模投入,他果斷組建了有機肥研究團隊,建立了生物有機肥制造新工藝,篩選出對作物生長具有顯著作用的芽孢桿菌,并在國內外首次建立了芽孢桿菌生物有機肥二次固體發酵新工藝,使得新型有機肥里含有更多對農作物生長有益的“益生菌”,讓莊稼長得快、長得好,當季增產效果能與化肥相媲美,從而真正提高了合作社社員施用有機類肥料的積極性。
“但成本一直是個難題,也是嘉谷農資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有機肥生產的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都比較高。
由于腐熟時間較長,翻堆、干燥、粉碎、包裝等操作過程人工投入量大,導致有機肥生產成本增加——這個對嘉谷而言倒不是問題。有實驗室那群將微生物玩得飛起的掛逼們培育的發酵菌,嘉谷農資生產有機肥的發酵腐熟極為高效,而且重金投資的生產線對人手要求不高。
但是運輸確實是個問題。
尤其是秸稈有機肥制造廠,秸稈原材料的分散讓收集運輸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目前有機肥還不能享受化肥的有關運輸優惠政策,導致其運輸成本通常為化學肥料的2~3倍。
綜合起來后,嘉谷農資生產的高質量有機肥成本可不低,為了推廣使用,集團甚至不得不提供補貼以降低價格。
“不過……”丁顯話音一轉,“現在實驗室又有了新成果,能大為降低有機肥生產成本,這才是我建議啟動大有機肥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陳建章。
陳建章自信一笑,吐出一句:“海藻有機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