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機肥計劃?
王昱業首先就苦笑了:“一聽就知道是一個賠錢計劃了。”
齊政聞言噴笑:“不至于吧!”
王昱業就說了:“有事實證明啊,嘉谷農資不就是因為有機肥業務持續虧損嗎?”
嘉谷農資的杜為民笑了笑:“還好吧,犧牲我一個,幸福整個集團……再說了,我們已經在向盈虧平衡線靠攏了。”
直接受益的嘉谷農業的謝開濟和嘉谷農牧的李東亮等人都笑了,調侃著感謝杜為民的“犧牲”。
所謂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嘉谷農資負責整個集團的農用物資供應,為了配合集團的生態化發展戰略,嘉谷農資大力發展有機肥生產業務。從規模上來看,嘉谷農資已經是國內最大的有機肥生產商——雖然在產量上還比不上無機化肥的零頭。
我國的化肥尤其是磷肥和鉀肥,生產原材料在海外,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國家對進口權實行嚴格管控,占大頭的是國有資本大佬。嘉谷農資想要在肥料行業內出頭,也只能另辟蹊徑,在市場前景良好和國家大力支持的有機肥上下功夫。
嘉谷農資的有機肥生產原材料來源主要是兩種,種植業廢物如秸稈等;以及養殖業廢物,主要是禽畜糞便等。
每一個嘉谷牧場以及生豬養殖場,都有嘉谷農資的有機肥制造廠;而在南方水稻主產區以及東北玉米主產區,嘉谷農資也有七八家秸稈有機肥制造廠。
嘉谷農資生產的有機肥主要供應嘉谷體系,除了嘉谷自有的農業基地,相當一部分供應給合作方比如水稻生產合作社以及大豆合作社。
“其實,就算集團沒有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我們的有機肥生產規模也需要擴大了。畢竟,即使是嘉谷體系以及相關合作方,我們的產量也是遠遠跟不上需求的。”杜為民坦誠道。
自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化肥和農藥每畝用量持續增大,很容易就陷入了一種困境:因為長期使用化肥和農藥,產生了“藥物依賴”,不逐步加量就可能減產。
經常可以聽到一句話,能夠讓13億人吃飽,就是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但是這個貢獻背后,是我們為此付出的沉重代價。
為了控制病蟲害,農田里大量噴灑農藥,嚴重污染水土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多少人記憶中,“晚霞中蜻蜓飛舞,夏夜里蛙聲一片”的畫面,已經成為回憶。
而且,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我們使用了全世界1/3的化肥。過量施肥破壞了耕地的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和鹽堿化。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
耕地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但我國的耕地質量實在不容樂觀。
就以東北為例,黑土地是世界公認最肥沃的土壤,“插根筷子也發芽”。東北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糧倉。但這些年,在糧食增產的同時,黑土地也被過度開發利用,土壤明顯退化,疲憊不堪。
黑土層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60厘米~70厘米,下降到今天的20厘米~30厘米——黑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形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幾百年的時間。過去黑土層豐厚,腳踩上去就像踩在海綿上一樣。現在土層變薄,營養不足,不得不多施化肥。化肥越用越多,又導致土壤板結,踩上去甚至看不到腳印。
就嘉谷與農民合作的經歷來看,其實農民們不是沒有看到這些問題,也不是不想改變。恰恰相反,農民們渴求改變現狀的心思比想象中還要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