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既往經驗來看,在很多方面,一開始都會呈現很好局面,但過一階段又會出現此消彼長的局面……我建議要謹慎再謹慎。”
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專家贊同適度開發沙漠。
荒漠化治理專家、中科院資深院士袁院士認為:“雖然西北地區由于氣候干旱,蒸發量大,水主要賦存于地下。從水資源總量看,西北地區在全國是居于前位的。所以,西北地區水的問題關鍵不在數量多少,而應著眼對現有水資源的科學有序利用和管理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
“具體到沙漠開發,沙特的沙漠綠洲最為可觀,圓形綠洲一個連著一個,宛如鑲嵌在大漠中的明珠;以色列也是處處濃陰匝地,繁花似錦,瓜果飄香。”
“與以色列和沙特的人工綠洲比起來,我國的綠洲太自由散漫了。你們看,沿著穿越荒漠的一條條河流與海子,莊稼和植物輕輕松松地長了起來。但西北荒漠里可用水的利用率并不高,許多水資源都白白流失了。如果我們學習缺水國家的經驗,把水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我們的西北會更富饒。”
“當然,我也贊同要謹慎開發沙漠。尤其是大面積開發,一定要把規劃做好。比如首先要明確目的是干什么用,是解決老百姓吃飯問題,還是綠化問題?而且在治理開發過程中要進行系統性的監測和預警機制,我建議在實施中鏟下第一鍬土時,就要對所有的一切動態進行監測,以更清楚了解它帶來的變化。”
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陳建章冷眼旁觀各位同行的討論后,心里有數了。
他最后發言道:“我記得,當年為了確保塔里木沙漠公路長久安全運行,工程隊打算建立一道長期有效的綠色屏障。這個想法剛一提出就被科技界質疑。但如今,他們創造性地形成了沙漠公路防沙和綠色走廊建設的技術體系,為最終實現沙漠公路的全線綠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有些事,總得有人去做的。不真正行動起來,誰也不能斷定行不通。”
在座有些人臉黑了,也有些人輕笑。
陳建章不為所動:“我們嘉谷要開發的,不是資源稟賦更好的綠洲,而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再糟糕又能壞到哪里去呢?何不適度挖掘潛力、集約節約,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提高資源利用率?”
“我們嘉谷希望在沙漠治理開發中,積累起一種長效利益機制,做到‘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生態持續性改善’,這種模式還可以推廣。”
“當然,我贊同袁院士的建議。我們嘉谷也希望中科院能派駐專家組,指導和幫助我們在風沙災害防治、沙地資源利用和沙地農業發展方面提供支撐。”
中科院袁院士微笑著向他點頭。
陳建章最后一錘定音:“我相信,在沙漠治理開發中,魚與熊掌可兼得。更何況,沙漠不開發,難不成要留著被污染嗎?”
想起剛剛爆出來的沙漠污染事件,反對的專家們啞口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