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天的奧運盛會一晃眼就結束了,我國奧運健兒們不負眾望,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清源啤酒也爽快地按照承諾向邊遠地區中小學捐助了5100萬以修建體育設施,一時倒也收獲了一波贊譽。
但對于遠在西北沙漠的嘉谷團隊來說,熱鬧與他們無關,一切都是為了剛起步的治沙。
修建大型水庫與聯通西北的水道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計劃,在確認了地下水系的存在后,開始進入了立項論證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工作不僅是涉及到阿拉鄯盟,還要涉及大半個西北地區,肯定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
相比之下,隨著出水量的增加,嘉谷的沙漠治理開發計劃已經大踏步地推進了。
以出水點為中心,首先治理騰格里沙漠的一百萬畝沙地。
治沙先固沙。嘉谷實驗室之前圍繞著出水點,用苔蘚、地衣等隱花植物連同細菌、真菌在沙地上生成一層生物地毯從而固沙的做法被證明卓有成效。
但無論是生物土壤結皮固沙,還是植樹種草固沙,都首先需要鋪設草方格。
治沙戰需要大量人力。上百萬畝的沙地,僅靠嘉谷的員工治理絕對是捉襟見肘的,因此更多的“臨時工”被招募過來。
在很多人眼中,沙漠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地方。然而,除去惡劣環境,有人更想要“征服”這片不毛之地,讓它重新鳥語花香。
“沙漠是地球生的一種病,它需要綠色的藥。漫天飛舞的黃沙阻止不了植樹造林的腳步。但植樹造林永遠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需要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的。沙漠化也不可怕,不去改變,任其惡化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來自首都的志愿者小邱說道。
在西北,有一群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參與治沙。而嘉谷的這次大行動,在這個群體中可以說是一呼百應。
當然,更多的勞力是當地的民眾。無論是阿拉鄯盟還是肅省的明勤縣,深受風沙之苦的農牧民們紛紛響應號召,加入嘉谷的治沙行列。
“再不治理沙漠,明勤就會消失了,我們也很快會變成無家可歸的人。”因為切身的體會,明勤縣的劉師傅多年前開始參與治理沙漠,并一直堅持了15年之久,“咱們苦點,下一輩人就不再會受風沙苦了!”
如果加上嘉谷自身的員工,在這片沙漠中,共有近千人投入這場治沙戰。
雖然有靈陣暗自防護,沒有強沙塵暴的侵襲,但沙漠氣候依然惡劣,想改變并非易事。白天烈日曝曬,地表溫度甚至高達60℃,別說植樹,長時間站立都是問題;晚上則溫度驟降,特別折磨人。
因此,嘉谷對這些奮斗在治沙工作前沿陣地的人們不可謂不盡力。參與治沙的民眾不是白干的,干一天有一天的工資;至于志愿者,嘉谷也為他們提供一筆“生活補助費”。
嘉谷在沙漠出水點附近建設了一個治沙基地,雖然主體由帳篷組成,但里面吃穿用行一應俱全。
水是不缺的;電力則主要靠柴油發電機,這是營地最主要的供電設備,煮飯、取暖、充電等全靠它來維持。因此,它的正常工作與否直接關聯著營地的生活。
雖然每天晚上人們都要在發電機的隆隆聲中入睡,早上又在隆隆聲中睜開雙眼,但還真的沒人嫌它吵。恰恰相反,一旦聽不到它的聲音,就知道它“罷工”了。它一罷工,受罪的可是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