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嘉谷本部員工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卻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手機沒有信號,無法與外界取得任何聯系。但后面基地建設后,公司專門購置了信號增強器,營地里終于可以接打電話了,雖然信號不穩定,但無論是嘉谷員工還是治沙民眾,心里都是挺高興的。
……
又是一天的開始。
每當魚肚白淺與淺藍交匯之際,睡在帳篷里的治沙人們在發電機的隆隆聲中睜開惺忪的睡眼,簡單地吃過早飯后,便開始了一天的治沙工作。
如今還沒有機械固沙設備,草沙障鋪設全靠人力。艱難的是,沙漠里交通不便,設備運不上去,想修路都不容易——要通車就得先修路,但這里只有沙子,土石全靠外面拉,一塊磚拉進沙漠都需要兩毛錢……嘉谷目前正在修建一條通往營地的簡易公路,更多的暫時就無能為力了。
因此,無論是志愿者小邱還是劉師傅等當地民眾,都是靠人力將麥草、沙柳條、蘆葦、鍬鎬等工具徒步背進去。
五十多歲的劉師傅踩在松軟的沙地上,黃沙淹沒褲管,灌進鞋里,他也滿不在乎。
突然,一只腳深陷進沙中,他左右晃動了兩下,一旁的小邱順手扶了他一把,這才穩住身體。
“劉師傅,小心了。”小邱輕聲提醒道。
劉師傅無奈苦笑:“人老了,就是不中用了……”
“怎么會呢?您的治沙經驗最豐富的了,沒有您的指導,我們哪有這么高的效率呢?”小邱誠懇地說道,團隊中的另外幾個年輕人紛紛點頭。
鋪設草方格是按照團隊分配任務的,劉師傅在小邱這個志愿者團隊中的主要工作是組織協調和指導培訓。
談話間,順著延綿的沙丘前行1公里,前面便是草方格網格的盡頭了。
回首望去,連綿起伏的沙丘上,“雙眉式”網格狀沙障從無到有、漸次鋪開,把沙地分割成一個個約0.5平米“井”字狀方格,像一張張大網覆蓋于黃沙之上,以達到固沙效果。再在格子里植樹種草,又將有一片片綠洲在沙漠中盤根而起。
這便是他們之前的杰作了。
條件雖然艱苦,工作雖然苦累,可是每每看著一塊塊草方格鋪在沙漠中,阻擋著風沙的肆意蔓延時,大伙兒的臉上都會露出些許欣慰的笑容。
編織網格用的是麥草、沙柳條、蘆葦等,想把這些東西編織成網可不是容易的事,農牧民們都是在沙丘上就地編織。
而編織手藝沒那么純熟的小邱他們,將麥草一束束呈格子狀使堅立在沙地上,用鐵鍬軋進沙中,留麥草的1/3或一半自然堅立在四邊,形成草沙障。這樣一來,可以增大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截流雨水。
大家動作熟練,配合默契,或躬身鋪草,或揮鍬填沙……干勁十足,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