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即使有兩世記憶,齊政對國內的節水灌溉技術服務公司也沒有太多的印象。
“上世紀90年代初,疆省農墾科學院從以色列引進了滴灌節水技術,但因滴灌器材價格昂貴而難以大面積推廣。經過多年努力,疆省農墾科學院啃下這塊‘硬骨頭’,生產出低成本器材和裝備,形成了推廣服務體系,使大面積應用成為可能——我們天葉公司由此誕生。”
“我們認為節水灌溉是新一輪農業革命的關鍵技術。經過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節水新技術發展之路。”
“公司于2000年建立了2萬畝節水農業試驗基地,4萬噸節水器材生產基地。到03年初已形成了400萬畝節水器材的生產能力。我們的滴灌節水技術廣泛應用于30多種作物,推廣到內地8個省區,并在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在中亞五國引起較大反響……”溫化堂簡單介紹了一下自家公司。
齊政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關鍵詞:“低成本?”
溫化堂微微一笑:“我們天葉人變國外滴灌技術的弱項為自己的強項,開拓出為農民接受、歡迎的節水滴灌新技術和新設施。與以色列、美國應用的滴灌技術相比,我們將滴灌技術由設施農業轉向大田農業生產。”
“我們將滴灌系統的一次性投入由2000元/畝降至300元/畝,僅為以色列進口設備投入的15%,滴灌帶的年投入成本也僅為以色列同類產品的20-30%……”
哦豁?這就有點料了!
齊政知道,滴灌技術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先進的節水技術之一,但也是投入最大的技術之一,有“貴族農業”之稱。即使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該項技術也多用于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
如果溫化堂所言不虛,他們國產化的滴灌技術,確實使得滴灌價格高昂的瓶頸被徹底打破,具備了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看到齊政意動的表情,溫化堂心里有些振奮。
其實,膜下滴灌技術只是我國近年來高效節水領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下,各級農業科研推廣單位取得了一大批旱作節水農業科技成果。
面對我國水資源日益緊缺的現狀,國家高度重視發展節水農業,市場需求也因此擴大。
但天葉方面對此并不盲目樂觀。市場需求擴大是好事,但目前節水行業競爭激烈,部分企業以低劣產品沖擊市場,導致農業節水產品良莠不齊,影響了行業聲譽。
尤其是在有以色列等節水技術更加先進的國外競爭者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想要爭取到嘉谷這種優質客戶,可不容易。
溫化堂曾在以色列一家灌溉企業工作過5年。在此期間,他學習到了很多先進農業知識、灌溉控制技術以及管理理念,這些對他之后的發展都有很大幫助。
他對齊政說道:“以色列的灌溉技術確實非常先進,但也有很多局限性,尤其是對于我國市場來說,它不是很適應我國國情的發展。我相信如果嘉谷選擇與天葉合作,我們一定會比以色列公司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