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業對齊政適時做出的調整海外戰略決定深表贊同。
澳糖并購塵埃落定后,他對CSR糖業的管理稍作調整,但基本原則是原有框架不變,只從國內派駐部分員工進行學習與監督,然后回國。
作為此次海外并購的親歷者和領導者,王昱業感觸良多。
“如果不是我們注意到與當地糖農的溝通,另辟蹊徑,面對豐益國際的競爭,哪怕我們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再齊備,也必然是落敗結局。”談起這一點,王昱業都覺得贏得非常僥幸——感謝澳洲糖業的特殊生產體系。
但是外人往往只看到嘉谷國際收購澳糖的勝利,而沒有領略到其中的艱辛和僥幸。
這段時間,受糧食危機的影響以及嘉谷國際成功并購澳糖的激勵,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對海外農業領域的開發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不用特意了解,都可以知道不少上至大型央企、下到地方的農牧公司,都開始加速“搶食”海外農業資源。
但在王昱業眼中,并不看好這一波“出海”的收購。
在澳糖收購經驗總結會上,王昱業問道:“作為一家準備到海外投資的農業企業,通常會最關心哪些問題?”
“土地是否肥沃,陽光是否充足?市場是否成熟?倉儲、物流是否體系完備?或者當地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是否穩定?”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但是除此之外,一些非傳統因素會更加深刻地影響著農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說嘉谷國際并購的前期準備工作齊備可不是蓋的,在對我國以前零星“走出去”的農企以及其他國家在海外農業投資案例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影響海外農業投資的因素,只有更奇葩,沒有最奇葩。
可能因為結算時匯率變動,一年的利潤打了水漂;可能沒有尋找到合適的翻譯,導致信息傳達失誤,洽談的項目擱淺;有些地區土地資源非常好,而且價格也很低,但經營幾年后發現,運去的拖拉機一個零配件壞了在當地都找不到配件,拖拉機停了,項目也出現了問題……
更始料未及的是,有的農業項目因為投資地方的生態環境太好了,產出的糧食有1/3都被受保護的鳥給吃了……
會議室里發出輕笑聲。
但王昱業沒有笑,反而有些嚴肅道:“總結我們并購澳糖的成功經驗,一是我們在細節上做得足夠好,二是因為,這次收購沒有涉及對國家最基本元素土地的經濟控制權……”
臺下眾人都嚴肅起來。
王昱業不徐不疾地說道:“從我們在海外的一系列實踐可以看出,希望通過土地去‘控制’市場的思路,絕對是過時甚至錯誤的,對市場的影響力不是靠這種‘控制’得來的。偏偏現在有意走出去的企業,多是抱著這種單一的商業思維。”
各農業大國對土地交易的限制足以可見海外農地買賣敏感,容易引起投資對象國的反感;而在種植結構上,糧食作物的敏感度要高于經濟作物;在糧食內部,谷物的敏感度又要高于大豆。
回想嘉谷在海外的投資,因為齊政有意無意的調控,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