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大種植項目的俄遠東,嘉谷與俄方只是合作經營,不涉及農田出售或轉租,甚至俄方合作者擁有控股權。而且嘉谷種植的是大豆,雖然是用大機械種植,但在運輸等環節上都是交給俄方,讓大家“都有飯吃”。
在美國的農場倒是完全買下了土地,但一來是面積相對于美國土地資源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二來也是根據原有種植格局種植牧草,敏感度不高。
在新西蘭,嘉谷乳業也和新西蘭當地機構合作建設研發中心和一體化乳業基地,通過科研活動和新西蘭乳業達成深度利益共同體……
不想不知道,細想才發現,嘉谷原來一直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齊政敲敲桌子,接話道:“等走出去嘗試的農業不斷碰壁后,估計就會全面審視我們了。但我們不能滿足,還是要根據形勢不斷調整策略。”
“經過討論,我們決定,后面的海外投資,主要調整為以下兩種方式。”
“一種是像澳糖并購這樣,能夠參與到倉儲、物流、港口、農產品加工等各個環節,掌握糧食貿易市場七寸的整體并購。”
說到底,嘉谷不是不能在巴西購買土地,但在巴西,高速公路兩側的糧庫全部是嘉吉和邦吉的,通往港口的鐵路是被邦吉控制的,港口的糧食泊位也是被國際四大糧商租賃的——港口、鐵路、倉庫這些貿易物流的關鍵節點都控制在別人手里,談個屁的提升市場話語權啊!
齊政看到高層一致贊成,接著說道:“如果不能整體并購,我們也不用著急,欲速則不達。”
“第二種投資方式,從研發支持入手,從小企業入手,從小部分股權入手,從建立分支機構開始,學習、適應、熟悉、深耕國外市場。”
“一口吞下的機會不多,那就先從收購10%、20%的股權入手,先進入到對方的公司和市場網絡中來,再慢慢提升話語權和定價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在那兒有我就行,將來再尋找機會。”
不要小看這10%的股權,在關鍵時候能發揮大作用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島國的三井了。
三井當年取得巴西ValeparS.A.公司15%的股份——這家公司正是控制淡水河谷鐵礦石資源的母公司。
就是這15%的股權,使得三井有權利在我國企業就收購鐵礦石業務與淡水河谷方面談判的時候,操縱鐵礦石漲價71.5%,將我們坑得一臉血,順便賺取了巨大利潤。
這就是血的教訓:只要小額參股,就能夠有機會進入公司的決策層,就能夠產生自己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然后在參與國際市場的進程中逐漸成長,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構建全球營銷網絡,提升自己品牌,自然在全球市場擁有影響力。
“這就是我們的海外迂回戰略!”
在齊政鏗鏘落地的決策話語下,是嘉谷國際以1.5億美元購買了美國第三大谷物及能源交易商Gavilon公司6%的股權,以及出資2億美元購買了巴西第二大糖類和乙醇生產商Santelisa集團18%的股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