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金融雙星”,首先是國外媒體給刺客基金的姜平和蘇放兩人起的稱號。
次貸危機下,寒意襲人,金融市場一片哀嚎,無數金融人每天在生死存亡的邊界上掙扎。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在市場上游刃有余,更有甚者,可以操縱市場的投資者,都吸引了大量的目光。
能在市場如紙牌屋般倒塌之際大賺特賺的基金,有一家算一家,都被媒體們扒拉了出來。
公眾們對這些投資者感覺很是復雜。一方面,他們賺的每一分錢,可能就是從自己手上虧損的;另一方面,能在相互征伐的金融市場創造如此驚人的業績,無疑都是強者,而人們天生是崇拜強者的。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痛恨的情緒終究會慢慢消散,崇拜的念頭徹底占據上風。
譬如約翰·保爾森,美國次貸危機中的最大贏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大肆做空而獲利超過兩百億,個人收入超過數十億美元,成為華爾街名副其實的“賺錢機器”,危機爆發后還一度被拉上聽證會“問責”,但隨后被更多的人尊稱為“華爾街空神”——都用“神”來形容了,崇拜之情可見一斑。
刺客基金雖然沒有保爾森基金那樣光芒四射,但作為贏家之一,投射于其上的關注一點都不少。
尤其是刺客基金的創始人都是華人,這就足以讓更多的人瞪大眼球了。
金融是現代社會的決定性行業和終極制高點,大量或明或暗的資金都被投放于金融交易行業。現代金融交易的復雜程度,已經遠遠超越了普通人的想象,甚至令很多金融界專業人士都吃不消。
國人在這一方面無疑是吃虧的,放眼看世界的時間太短,接觸國際金融的時間更短,以至于在當今世界的金融交易領域,鮮少看到國人的身影,世界頂級交易員中更是沒有國人的一席之地。
如今,兩位處于交易鏈頂端的“華人金融雙星”被美國媒體挖了出來,一時引爆了眼球。
美國的華爾街向來就是國際的風向標,華爾街發生的那些大大小小事件,都成為國際眾人眼睛里的焦點。
國內媒體的造勢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且有越演越烈的勢態,多方都敏銳地感覺到了這里面的新聞價值。
兩位華人交易員,獨闖華爾街,在最壞的形勢下,冷靜地創造了投資界的一個奇跡,上百億美元的夸張財富,簡直是讓人目瞪口呆。
收到第一手消息的國內相關媒體公司,下意識的想法便是,繼索羅斯、保爾森這些金融媒體關注的焦點過后,國內金融界也開始出現了后起之秀,終于有不被報道爛的話題橫空出世了。
而且這消息來得還很震撼,在華爾街五大投行都崩了大半的時候,華人交易員率領資本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人物出現,足以被冠以“天才”、“閃耀雙星”、“領軍人”等稱號了。
就像是國內金融報道主編終于“淚流滿面”所說的,“咱們,終于在金融領域打入老美的內部了。”
這在國內和不少海外華人看來,無疑也是振奮的。
而國內金融界的業內人士,更是深知兩人的分量——在國內企業不斷被外國投行坑得吐血的時候,能薅投行的羊毛薅得他們欲仙欲死,這是何等的神人啊,一句簡單的崇拜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們的感受。
王昱業就曾笑言,如果姜平有意,像巴菲特一樣,在國內也搞個“午餐拍賣活動”,估計國內金融界人士會搶破頭。
尤其是在巴菲特盛贊兩人是當今華爾街最出色的華人投資者,稱他們為“交易奇才”,并雙雙入選年度“百強交易員”榜單之后。
《華爾街日報》對兩人率領的刺客基金是如此評價的:我們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但根據絕對回報率,其絕對是我們看到過的表現最出色的基金之一。
刺客基金,也在本年度首次入選世界頂級對沖基金top50行列。
……
至此,刺客基金與嘉谷的聯系已經不是秘密,刺客基金第三位創始人齊政也被媒體挖了出來。
一時間不少人“恍然大悟”,終于解開了一個疑惑,以為找到了嘉谷快速發展的資金來源。
姜平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也說起了當初自己在雷曼不如人意,然后被齊政大力招攬,豪言共創傳奇的經歷,自此以后針對這份“雞湯”的各種版本演繹就層出不窮。
哪怕是嘉谷內部,很多人沒法向齊政詢問求證當時的情景,但只要一想想,也就覺得那場三人的相會,必然是猶如龍虎風云會,英雄豪杰際遇時。大概是既有一種君臣相得之感,又有一種高手交鋒惺惺相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