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最顯眼的戰役就在去年。
都知道去年初,次貸危機正是隱而不發,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均是一路看漲,豆油原料大豆同樣如此,飆升了近30%。
在成本的巨大壓力下,國內各糧油企業叫囂漲價的聲音此起彼伏。
當其時,金龍魚向國家發改委提出了漲價申請,并順利獲批。不過,在漲價獲批后,金龍魚卻一直按兵不動,其他食用油企業雖頗有微詞,卻也不敢輕舉妄動——金龍魚畢竟是國內食用油領域的霸主,它的一舉一動,會直接影響著市場的走勢。
一直到中秋旺季之前,次貸危機開始爆發,國際大豆原料價格開始下跌,嘉里糧油這時突然宣布了:旗下金龍魚價格全線下調,涉及大豆油、菜籽油和調和油等多個產品線,降幅超過10%。
金龍魚的人稱,本次降價是因為成本下降,及時下調產品價格,這是負責任的企業做法。
咋一看,嗯,這沒毛病啊——成本降了,產品也跟著降價,妥妥的“良心”企業。
但如果將目光放到整個業界,那簡直是一片嘩然。
畢竟,此前大豆成本高漲,行業龍頭金龍魚壓著不漲價,大家自然也不敢輕舉妄動——品牌知名度已經比不上人家了,要是價格還比人家高,豈不是將市場拱手相讓?因此大家忍受著每壓榨1噸豆油,就要虧損200~300元的現狀,看誰先破局。
國家大豆價格下跌后,國內食用油企業不見得有多高興,因為他們當時所用的大豆是在之前高價位采購的。
但金龍魚的降價,無疑是雪上加霜,令他們難以承受——這意味著他們必須以更低的終端價格賣出,而這導致壓榨虧損就更大。
眾多壓榨企業就這樣被逼到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漲價漲不上去,降價又不敢貿然跟風。進退之間,大片的市場失去,金龍魚趁機擴大了自己的地盤。
當然,這一招對那些實力不濟或判斷不出經濟形勢的壓榨企業很有效,但對于嘉谷這樣擁有大豆種植加工全產業鏈的巨頭來說,同樣是悶聲發大財的機會——嘉谷糧油在食用油市場的份額就是在這之后超過福臨門的。
所以事后金龍魚也頗為郁悶。自己的市場份額是擴大了,但它本來就是第一,增加的份額其實并不明顯。反而是嘉谷糧油,一躍成為國內第二大食用油商,趁勢大大拉近了與自己的距離;真的有種自己背了罵名,卻為嘉谷做了嫁衣的感覺。
當然,王昱業和齊政都知道,這也是嘉谷覆蓋了整個大豆產業鏈,根本無懼跟隨金龍魚的步調,才能悶聲發財——這再次闡釋了,自身的強大才是根本。
“近年來,國家有意減少油脂界的外資影響,金龍魚的發展勢頭受到影響。益海嘉里的全外資屬性決定了他必須走市場化道路,所以,金龍魚又亮劍了!”
王昱業說這話的背景,是進入5月以來,原料價格大幅上漲。對市場極為敏感的金龍魚隨即行動,率先透露出將要漲價10%的風聲。
一向緊盯金龍魚的福臨門這次憋不住了,全線隨即漲價10%~15%。而排行第二的嘉谷糧油鎮定自若,還沒有表態。
一觸即發的食用油大戰態勢拉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