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含笑道:“在我國,雖然唐代的《千金方》和明代《本草綱目》中都已經認識到了米糠的價值,但也僅限于藥用。
而島國早在一百年前的江戶時代就有稻米油的食用記錄了,因為富含的優秀谷維素等,僅存于稻米油中,并且口味符合島國本地風味,成為了島國國內非常受推崇的食用油種。
作為稻米油的起源地,島國人認為稻米油還原了稻米的精華,是天賜的營養源。在島國,稻米油有著‘國民油’一般的地位。島國40%的學校和很多生產健康食品的企業都將稻米油作為指定用油。”
記者一臉恍然狀:“原來如此,老實說,之前我一直沒有聽說過稻米油……”
齊政笑笑,一本正經地開啟了“雞湯”模式:“我也是在剛創立嘉谷的時候,有一次到島國參觀農業種植模式,然后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國內沒有的食用油品類,日文標注品類叫米油。
剛開始我以為是大米加工成的新產品,但找到售貨員咨詢后,得知這種油是從稻米的米糠中提煉出來的,當時我眼前一亮,一個全新的產業布局藍圖就在腦海中顯露出了輪廓。
幾經周折后,我從島國帶回來一點點樣品,送到了我們的實驗室,看看能不能搞出來。”
記者接口道:“一定很不容易吧?”
齊政點頭,說道:“確實,對一款國內還未見過的米油著手研發,幾乎沒有人知道如何開始,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甚至沒什么資料,從設備,到技術,對于嘉谷乃至中國來說,稻米油都是一片空白。
一切從零開始,沒有捷徑,大大小小做了上千次試驗,大部分都是無功而返。我們還走過不少彎路,比如說曾引進一整套脫蠟設備,但完全沒有派上用場。不過探索就是這樣,總要有代價。
大家可能不知道,作為新晉油種,稻米油自身成油不易,約150公斤稻谷才能產生1升油,目前是世界技術人員公認最難煉的油種之一。由于對原料要求高、工藝復雜,即使是發達國家,精煉技術也一直難有突破。實際上,要想達到稻米油天然營養元素保留,前提又不犧牲產品品質,需要強大的工藝支撐和技術沉淀。”
記者敬佩道:“對于那時初生的嘉谷而言,可以說是孤注一擲了吧。”
齊政沒有反駁,接著說下去:“隨著嘉谷的發展,稻米油精煉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生產出了初步的稻米油,但更大的困難還在后面。
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島國和各個國家搜集稻米油樣品,拿回來做各項指標的檢驗和對比,公司管理層都非常重視費者對產品的體驗,反反復復叮囑技術人員,要求各項指標都要優于行業水準。集團對稻米油的品質研究,一天也沒停歇過。
你們能想象嗎?在雙一萬的產品升級過程中,工廠每跑一次做實驗,如果不成功,浪費就是200-300噸的油,數億的投入。這是絕大多數普通企業想都不敢想的犧牲。”
記者說道:“但是嘉谷熬過來了!”
齊政微笑:“是的,我們熬過來了。事實上,稻米油生產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因為它的成分非常復雜,并且不同稻米品種的各種成分含量差別較大。在精煉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各種成分的處理,才能夠煉成適合食用的稻米油。
我們專門為稻米油組建了一百多人的研發團隊,通過無數次實驗,終于將產品技術和品質提高到世界領先水平。加上嘉谷原產地建廠、大米加工廠規模較大等優勢,保證稻米油生產原料的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