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嘉谷此舉是瞄準了東北產糧區?”益海米業負責人進一步深思,臉色一變。
“你說呢?”
兩人相視苦笑。
中國南部大米主產區眼瞅著已經是嘉谷一家獨大,黃淮地區是諸侯混戰,國糧集團和益海嘉里均將大米生產基地首要目標鎖定在了大米質量較高的東北地區。
但可以想象,隨著嘉谷糧油加大對東北地區的投入,競爭勢必加劇。
要說嘉谷在東北的水稻種植基地也不多,為何兩人如此忌憚?
“其實,我最羨慕的,是嘉谷糧油急速膨脹的水稻深加工能力!”國糧米業負責人悶了一口酒,甕聲甕氣地說道。
而對面的益海米業負責人也深以為然。
嘉谷水稻產業鏈最強的點在哪里?有人說是前端種植基地,也有人說是運輸鏈條。
但如果要兩人選擇的話,他們會選加工能力。
嘉谷那種可以高價收購,但又不怕利潤薄弱,可以將部分產品低于市場價銷售以快速開拓市場的打法是在太爽了!
要知道,大米仍是國內水稻加工企業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國內的稻谷深加工普遍處于初級階段,往往導致國內米廠利潤微薄甚至處于虧損狀態,包括國糧米業和益海米業在內的企業都急需找到更多的利潤增長點。
以國糧為例,雖然大米業務是國糧最傳統的業務之一,但國糧米業拓展國內市場的時間并不長。因為截至目前,國糧的大米板塊仍沒有盈利。
畢竟,國內大米供給處于平衡狀態,無需進口,國家對大米的控制力非常強,屬于政策市。大米價格受控,加工能力過剩,大多數大米企業只能靠將稻谷加工成大米出售,微利經營。
譬如國內第二大米企北大荒米業,年處理水稻能力則超過兩百萬噸,但是去年實際生產大米只有四十多萬噸,利潤主要來源之一居然是國家財政給予的鐵路運費補貼。
第一大米企嘉谷糧油卻截然不同。
由于水稻大宗農產品的性質,加工規模越大,成本越低;而且足夠大的加工量才能滿足水稻副產品深加工的要求。規模小的企業既沒有資金去做稻谷深加工,做了深加工因為副產品量少,也賺不到錢。
只有像嘉谷糧油這樣,稻谷加工成大米后,從米糠中提取米糠油、用稻殼發電以及加工大米淀粉等,才具有足夠的經濟效益。
嘉谷稻米油的橫空出世充分證明了,水稻深加工的利潤很大——大米企業只有做出創新,才能在米業市場中脫穎而出。
“現在看來,我們在大米、面粉、雜糧等業務上全面開花,還不如像嘉谷這樣,專注于一個主糧產業,打造從種子研發、良種推廣、訂單種植、訂單收購、加工銷售的一條完整鏈條,形成難以撼動的領先優勢呢?”益海米業負責人事后諸葛亮般分析道。
兩人都清楚,大米產業是一個比食用油消費量大得多的市場。雖然投資大、利潤薄、見效時間長。但只要能占據一定的份額,收益也會很驚人。
自己該怎么奮起直追呢?這是兩人共同面對的問題。
而兩人還不知道,他們眼中領先優勢已經很大的嘉谷糧油,還將繼續拉大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