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米》里,礙于梯田紅米不是主角,篇幅不算多。但就是那幾分鐘的篇幅里,哈尼梯田幻境般的美景,已經吸引了無數人的眼光,游客紛至沓來。
微風輕拂,稻花飄香。
現場就能看到不少游客,徜徉在萬畝稻海中,或是拍攝觀光,或是下田摸魚,不時傳來游客們的贊嘆聲,個別游客還遠遠地朝這邊揮手。
游客多了,不僅帶來了熱鬧,當地人辛勤勞動的果實不少在田間地頭就賣給了游客,收入增加了,貝艾瑪的族人們都樂開了懷。
文老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和贊許的表情,他側身對齊政和滇省大佬們感慨道:“一個好的產業,不僅可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還能有力拉動消費升級、助力經濟發展,實現先富帶動后富啊!”
滇省大佬們連聲稱是,反倒是齊政不好說什么,穩重地側耳傾聽。
文老確實很高興。
滇省一路考察過來,很多地區發展形勢都很嚴峻,數十萬各族群眾生活在這自然條件極其惡劣而又十分封閉的蒼莽大山中。
他們延續著祖輩的生活,但是他們同樣渴望更美好的未來。
即使是最后一站,其實也不盡如人意——可以看出,嘉谷的進駐改變了不少,但起碼在交通上還是一個很大的桎梏。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政府乃至嘉谷這樣的企業,都沒有將這些偏遠山區的老百姓放任不管,這讓他心懷大暢。
很多時候,不怕沒有改變,就怕沒有關注。只要有人能夠想到看到關注到這些地區,那么這些落后的地區就一定會得到改變。
抱著這樣的感觸,文老瞥了一眼不吭聲的齊政,眼眸含笑。
說起來,在國內的企業家中,齊政是他很欣賞很看重的一位了。
這種欣賞,不在于齊政賺了多少錢,而在于他身上無時無刻體現的一種責任感。
就拿眼前的梯田種植基地來說,文老特別了解了一下,因為交通環境的惡劣和投資的巨大,嘉谷目前在這個項目上是沒有賺到多少錢的,頂多是不虧,而且這樣的情形注定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直至國家高速交通路線的完全貫通。
文老不相信齊政投資前分析不出來,而且按照嘉谷的業務,隨便投入到哪個項目都能輕輕松松得到更大的收益。
但齊政不!
就因為公司里一位小姑娘的建議,他做出了可以說不怎么理智的選擇;但對于生活在這片地區的人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福音。
一如嘉谷在乳業上的堅守,一如嘉谷在沙漠開發上的嘗試,一如嘉谷在污染土壤上的治理……
國有英才,幸甚至哉!
文老這樣想著,表面上不動聲色,心里卻對某個關于嘉谷的提議有了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