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齊政所希望的,嘉谷的一個個種植基地,仿佛一條條飛魚,不停地追逐潮頭、落戶農村。這些“外來客”,打破了農業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也讓農民們改變了命運。
還沒等嘉谷對冀省鹽杉縣的新一輪考察結果反饋,齊政就收到了王昱業的通知,國家領導人文老將對滇省進行考察,其中最后一站是嘉谷在當地的扶貧種植基地,并邀請齊政隨同考察。
齊政二話不說,即前往滇省。
說是隨同考察,但齊政是在滇南的紅河哈尼梯田區種植基地,等待文老一行人的到來。
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哈尼梯田,堪稱世界農耕文明史上的一項奇跡,是一項以天地為底的藝術杰作。
當然,“外表”的光鮮亮麗難掩經濟落后的窘境:由于靠傳統方式耕種梯田經濟產值低,加之全縣旅游尚處在發展崛起階段,帶動輻射效應小,絕大多數群眾未能有效參與到全縣旅游產業發展中來,出現了坐擁哈尼梯田這一世界級資源卻不能脫貧的尷尬。
說起嘉谷在這邊的種植基地,其實頗具傳奇色彩。
要知道,在集團內部,齊政開通了普通嘉谷員工向上傳達意見的通道——只要員工認為有需要,都可以向他提建議。
而正是集團內招聘的一位哈尼族姑娘貝艾瑪,深感家鄉的落后和“養在深閨人未識”,在嘉谷進軍大米行業后,連續多次向齊政推薦了家鄉的開發。
而收到建議的齊政也沒有視而不見,經過詳細的調研后,終決定聯合當地政府共同發展哈尼梯田區域的經濟,而牽頭人之一,就是哈尼族姑娘貝艾瑪。
當文老一行人到達的時候,齊政和文老握了握手后,就站在他身后陪同考察,而負責講解匯報工作的,正是貝艾瑪。
貝艾瑪臉蛋微紅,明顯的有些激動,但還能控制好情緒,用平穩而略帶上揚的語調向一行人介紹著哈尼梯田區當前的開發進展。
“我們嘉谷在確保原有稻作梯田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幫助當地農戶將‘雷響田’、旱地陸續恢復為稻作梯田。針對哈尼梯田的缺水問題,投資建設了綠色水庫,讓梯田一年四季均有水灌溉,保證梯田水環境與人類生活環境和諧發展。”
“而針對傳統民居建設,政府開始嚴格執行審批制度,對房屋層數、建筑面積、色彩格調和外觀予以控制,同時嚴厲整治違章建筑及亂采濫挖行為……”
一直以來,當地群眾都選擇把傳統的“蘑菇房”拆了,蓋起了跟城里一樣的鋼筋水泥的房子時。
嘉谷進駐后,在梯田邊蓋起了貝艾瑪親手設計的當地傳統建筑風格的民宿,引來許多從未走出大山的當地人紛紛來參觀,原來他們覺得又土又難看的“蘑菇房”居然也挺美。
如今,梯田景區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云上梯田、花窩窩和貝艾瑪的透明蘑菇房等具有民族特色、高標準的村寨,古老的哈尼梯田正在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未來。
今天的天氣格外好,天空的霞光映在一片片梯田里,站在高處俯瞰,一幅幅梯田畫卷變換著奇幻的色彩。森林、村寨、梯田、江河,那種多彩與爛漫,不由得讓人陶醉。
但現場的人們覺得貝艾瑪說出的一個個改變更加迷人。
“曾經的梯田,會在一年一季的紅米中榮枯。一畝300公斤左右的產量,兩三塊錢的市價,給農民一年帶來的也就是千把塊錢的收入,再刨除人力成本,梯田的耕種者一年的收入可想而知了。”
“我們嘉谷參與開發后,還是以種植梯田紅米為主體,推廣稻魚共生、稻鰍共生和稻魚鴨共生等種養結合模式,建立梯田綜合種養基地。”
“‘政府+企業+合作社+種養殖戶’的農業模式也以此開始了延伸,結果就是一畝梯田中‘百斤糧、百斤魚、千枚蛋、萬產值’、‘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綜合效益產生。”
“按照省里專家測產,稻魚鴨共生種養模式下,梯田畝產值由單純種植水稻不到2000元提高到接近1萬元。生產出的稻米、魚、鴨,都通過嘉谷的渠道進行銷售;同時,我們還大力宣傳哈尼梯田,吸引更多的游客過來旅游……”
隊伍里人們發出會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