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世有大學生村官計劃……齊政心里默默接話道。
還是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島國為例。
島國農業的崛起,離不開一個強力的合作聯社組織——島國農協。
這是一個比山口組牛叉一百倍的大組織。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進行市場談判和集中銷售……這些都是小意思了。
更厲害的是,他們連農民的婚喪嫁娶都包了;上可懟政策,下可拒進口;讓一個島國農民從出生開始,奶粉就有保障,學可以免費上,有病免費醫,工作有人帶著干,錢有組織帶著掙,婚喪嫁娶也負責……
試問這樣的待遇,農民能不能安心種地?
不過嘛,什么東西一久了,都會變味。島國農協也不例外,壟斷、權力、金錢……
當然,國情不一樣,我們國家不需要也不可能出現這樣一個“農協”,但對農民的組織引領是需要大力加強的。
“政府搭臺子,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社,讓農民跟現代市場經濟掛鉤的公司化組織全方位合作,至少在現階段來看,是件雙贏的事情。”這是齊政的由衷之言。
其實,國內很多地方農業資源很豐富,但農戶并沒能依靠這些資源走上致富之路。
這主要是因為農戶對于種什么,自己缺乏市場意識。往往是一號召就多,一多就賤,一賤就賠,一賠就垮,經不起風浪。
——以嘉谷為例,農戶加入到嘉谷的生產鏈條中,搞訂單農業,收益有了保障,風險也會降到最低。畢竟嘉谷的產品鏈條長,市場意識強,抗風險能力比農戶強得多。
……
文老的思維很敏捷,齊政也毫不推脫,一老一少就農村、農業、農民等問題,進行了頗為熱烈的探討。
在接近尾聲的時候,兩人都各有所得。文老更直觀地了解到農業基層最真實的一面,齊政也能從更高的層面一窺政府的智慧和決心。
最后,文老問道:“小齊,你對環冀省貧困帶有了解嗎?”
齊政一怔,下意識地點點頭。
環冀省貧困帶嘛,作為首都周邊的一個特殊現象,在前幾年被正式提出來后,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文老輕聲說道:“這些地區的貧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方面的限制,有觀念方面的問題,但更突出的是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農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大思路、大戰略。但要推動這個戰略,這片區域就要尋求到新的發展路徑。嘉谷的第六產業模式、綠色經濟很值得一試,我也希望嘉谷能夠試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