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谷在桂省因地制宜地推廣蔗豆間種技術,大規模培養“新型蔗農”的舉動,慢慢地引來了政府的側目。
引進嘉谷,原意就是為了探索糖料產業的發展新路徑。
如今眼看著動作頻頻,不但是當地政府,連競爭對手都好奇嘉谷的成效。
于是,在得到嘉谷的同意后,桂省糖協組織了一批專家和業內人士,實地考察嘉谷糖業的制糖產業鏈。
國糧屯河和光明糖業兩家的負責人都加入了隊伍中,希望借此一窺嘉谷糖業的實力。
沒有甘蔗原料,糖廠什么都不是。因此第一個目標當然是甘蔗田。
其實,無論是隊伍里的專家,還是其他業內人士,對甘蔗套種模式都談不上陌生,他們唯一感興趣的,就是甘蔗和大豆的產量。
雖然還沒到成熟期,但單看甘蔗和大豆蔥郁的長勢,就讓人對其產生極大的興趣了。
隊伍里有人就直接問嘉谷農資的技術人員何勁松了:“看這長勢,大豆預測產量有多少?”
何勁松平靜道:“大概是平均畝產干黃豆200公斤吧。”
“真的?”馬上有專家驚呼問道。
按照他們的經驗,大豆和甘蔗套種,最高畝產不會超過150公斤。嘉谷這個產量如果落實,那絕對是本省套作大豆高產的典型了。
國糧屯河和光明糖業兩家的負責人對視一眼,心里默默算了起來,按當地的干黃豆市場價格,那就是說,嘉谷套種了黃豆的蔗田每畝可增收600元左右,這都趕得上一畝甘蔗的收益了,但這只需短短三個月。
這對于蔗農來說,吸引力不可謂不大——看看旁邊笑開了花的老蔗農楊福堂就知道了。
至于甘蔗產量?
看看蔗田里挺拔的甘蔗,兩人在心里暗暗踱量,自家甘蔗區里的甘蔗長得有這么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還有含糖率等重要指標,也有可能會出現高產低糖的情況,但那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
隨后專家們的測產也顯示了何勁松所言不虛:“嘉谷充分利用了高矮錯落和早期空間,既抑制了蔗行間的雜草生長,又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提高了甘蔗的抗旱能力,從而提高甘蔗的產量,最終實現甘蔗、早黃豆雙豐收……”
專家組一致認為:嘉谷在應用大豆與甘蔗等作物間套作效果顯著,是目前桂省大豆與甘蔗等作物間套作方面水平最高的企業。
這個結論一出,隊伍里心思各異。
……
榨糖廠倒是沒有什么好說的,各家都是大同小異,真正吸引了眾人注意力的,是嘉谷糖業對甘蔗資源的綜合利用。
大家都知道,嘉谷糖業在澳大利亞擁有最先進、附加值最高的蔗糖產業鏈,但明顯可以看得出,嘉谷糖業沒有在國內照搬這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