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參相當于類野生人參,不需要砍樹,直接將人參種植于樹下,這種參品質好,但生長周期非常長,完全成熟需要至少十多年甚至二十年,且產量很低,專業的種植戶幾乎不會去做這項投資。
但嘉谷通過對野山參建立檔案,對其生長環境、形態特征、活力等進行研究,培育出了一個保存野山參基因的,穩定性好、抗性高、產量高的人參新品種,使中國人參告別了競爭力弱的歷史!
而嘉谷在有機肥和測土配方上儲備的技術能力,也保證了仿森林腐土的營造,大大保證了林下參的品質和產量。
“好,這個值得推廣。”仿野生的林下參價值極高,對于提升“長白上人參”品牌的含金量影響極大,劉高官樂呵呵道。
至于非林地參的種植,主要集中在耕地種植。
并非所有的耕地都適合種人參的,南韓數十年前就已經全面發展耕地種植人參。但這些年來,南韓一直對外封鎖技術。
幾年前南韓參企說是要在吉省推廣非林地種植人參模式,但既心不誠,又遭遇“天災”,最終成為市場笑柄。
“嘉谷最早的非林地批量試種始于05年,當時看好的人不多,但經過幾年的摸索,嘉谷在耕地種植人參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排水系統、土壤翻耕、育種、施肥、驅蟲、打樁等種植技術環節獲得了十多項技術專利……”
真正做起來絕不是現在總結的幾句話這么簡單,要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在短短幾年內趕上南韓人數十年之功,如果沒有齊某人的靈陣助力,絕對是天方夜譚的。
但在外人看來,嘉谷就是這么牛叉。
“好!發展中國系統科學的農田栽培人參方法,將為我國人參產業的轉型起到引領作用。”劉高官對于人參的了解程度非常透徹,勝過一般專家,“不同的種植模式,對應不同的人參產品等級,嘉谷這領頭羊,當之無愧啊!”
齊政坦然接受劉高官的贊揚。為了振興產值規模并不算大的中國人參產業,哪怕除去不為人知的靈陣,嘉谷投入的心力也有目共睹。
劉高官漫步而行:“其實,我最欣賞嘉谷對于人參種植業的大力改造。我一向認為,人參產業能否做好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材料。國內農業生產的弊病,比如為了提高產量,農藥殘留至今仍是制約我國參業的頑疾,為國際競爭對手打壓我國人參產業提供了口實。”
“原材料是基礎啊!嘉谷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引導參農加入農業合作社,推廣人參無公害種植體系,從生產源頭上保證了人參品質……”
“當然,我也知道實現人參產業全面振興還有更多桎梏。參農都有自己的種植習慣,要改造他們需要花很大力氣;國內外研究人參的團隊相對少,很多基礎數據需要我們自己來做;品牌初建,行情不穩……”
劉高官停下腳步,眼光灼灼:“但這些都是一時的。從目前看,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無可避免,人參產品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藥食同源’推廣以來,人參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無不表明了,這根‘小棒槌’,終將變成一個大產業!”
“齊董,我們省正式將人參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此外,我們還與黑省、遼省達成了聯動機制,在東北,嘉谷將是人參產業唯一的整合主體!”
這個真的算是驚喜了,齊政笑逐顏開:“惟愿人參之花精彩綻放,國人得享人參之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