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衛生部正式制定乳業新國標,將蛋白質含量由從1986年原標準中的每100克含2.95克減少到2.8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標準由原來的50萬個上升到了200萬個。
新國標一出,為當前國內的奶業亂局潑上了一瓢熱油。
更有奶協理事長公然炮轟:“過去中國的牛奶質量標準在世界范圍就不算高,如今經過25年的發展,科技水平提高了,經濟生活比以前好了,若單純從數值上看,居然連25年前都不如了?世界上所有的乳業大國,生乳蛋白質含量標準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總數,美國、歐盟是10萬,丹麥是3萬,這樣的新標準將我國和發達國家的標準拉得更開,堪稱全球最差標準,是世界乳業之恥!”
而與此針鋒相對的觀點是:“乳品新國標符合中國國情——我們國家70%奶牛都是散戶飼養。北方絕大部分地區生產的牛奶,蛋白質含量達不到當初的2.95。這樣會出現什么問題?若按照更高標準國標來執行的話,將造成七成奶農殺牛倒奶。”
一時之間,雙方爭論不休。辨不清事實的真相,還把消費者也裹挾其中——中國乳品的質量到底是怎么回事?千瘡百孔的中國乳業又該走向何方?
作為國內乳業龍頭,保持沉默的嘉谷乳業無疑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有很多媒體想要采訪我,但都被我婉拒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一動不如一靜。”嘉谷乳業負責人楊業搖搖頭道。
其實,齊政的看法,就是嘉谷上下對新國標的普遍看法——看不慣!
盡管新國標是經過縝密的調研,由衛生部、農業部邀請各方面專家及嘉谷乳業、伊力、猛牛、光明等多家乳業企業進行充分論證并制定的。但嘉谷乳業主張的高標準,終究拗不過“國情”二字。
齊政呵的一笑:“散養戶養殖環境不佳是‘國情’,企業的生產條件和利益需求也是‘國情’,而民眾的健康需求更是‘國情’。這么多‘國情’,奶業標準到底該尊重哪個‘國情’呢?”
結果是,經過各方利益博弈協調后,奶農被代表,消費者被忽視,唯有企業穩穩受益!
問題是,消費者在博弈過程中失聲,最后就會選擇“用腳投票”。
“產品質量標準該以民眾的健康需求為中心,而不是以行業利益為中心,這才是應該尊重的‘國情’。但是新標準的出臺,居然是讓行業倒退,讓消費者對國產乳業的信心再次遭受重創,跌入谷底,整個行業受損的格局已經形成。”楊業嘆了一口氣。
夏國梁也嘆口氣:“這都叫什么事啊!”
雖然最近都在西北達拉特牧場繁育基地,但今年的奶業亂象夏國梁不是看不到。
尤其是在網絡上,關于新國標爭論的負面效應也在不斷倍增——“我該相信誰?”、“喝低標準牛奶不如白開水!”、“這個行業太亂了!”諸如此類的聲音層出不窮。
三人中,齊政是最平靜的:“不接受采訪是對的。新國標已定,雖然我們看不慣,但現在是說不如做!”
“老實說,我更喜歡自下而上水到渠成的變革。我們嘉谷這樣的草根啊,還是更擅長從底層生態推動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