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國家領導人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如果說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國經濟最為復雜的一年。”
匯率不斷升級、通脹壓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續變化、資本流動大幅波動,宏觀經濟形勢難以樂觀……
但高層還是對發改委這一波物價調整贊賞不已——靈活借助民營企業之力,打壓投機農產品行為,受此影響,國內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呈持續回落態勢,短期內通脹壓力有所減輕。
嘉谷在這一波行動中的表現更是亮眼,與此同時,嘉谷的戰略儲備能力讓發改委也為之側目。
所以,對于價格司副司長周蒙的“進一步將嘉谷集團納入國家物價調節體系”的提案,發改委按捺不住了,專門為此展開了小范圍的論證。
老實說,將一家民營企業納入國家物價調節體系,還不是起補充作用,而是作為主力之一,這是前所未有的。
還是那句話,要想直接起到物價調節的作用,你首先得“手里有貨”——政策不是萬能的,過去多次物價上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要想馬兒跑,馬兒先吃草。總不能讓嘉谷白白承擔責任吧?但如果給錢給政策,對國家現有的收儲體系和市場又會造成怎樣的沖擊?
發改委主任刷刷地翻著草案,呵呵笑道:“這個嘉谷,什么時候都能給人驚喜。說說吧,大家是什么意見?”
說起來,嘉谷絕對是糧商中的異類了!
——誰會像嘉谷這樣,一邊將主業經營得風生水起,一邊還有余力大規模收儲物資?
副主任胡其遠同樣笑呵呵道:“這么看來,將嘉谷當作民間的國儲糧,倒也可以彌補國儲糧的不足……”
對此,周蒙輕聲道:“但嘉谷跟國儲糧差別很大,而且,我們需要的,也不是再多一個國儲糧吧?”
此言一出,在座眾人神色各異。
應該說,國儲糧是國家物價調節體系的重要成員,但除了糧價調控,其他方面嘛……
——國儲糧原本是為了“糧食安全”的目的而生。從2000年誕生始,這個國家的“大糧倉”就一直執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
要說達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目標,國儲糧不說完成了十分,但打七八分應該是沒有異議的。但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市場現實,國儲糧卻陷入尷尬。
簡單來說,國儲糧多年執行托市政策之后,漸漸陷入一個糧食補貼越來越高、糧食從入庫到出庫難以形成循環體系的新困境。
這取決于其特殊性——何時收儲、何時拍賣都是由國家發改委、糧食局等部門報批國務院才能決定,也就是說,糧權并不屬于國儲糧。
這兩年,國儲糧上下也在謀求改變,他們希望能夠像國糧集團一樣,進入終端市場。為此向發改委打的報告多達幾十份——對于國儲糧而言最大的資源就是背靠著糧倉,他們希望借助這一優勢生產出質優價廉的中低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