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發改委對此持謹慎意見。畢竟,國儲糧雖然表示“跨界經營”的主要目的是宏觀調控以求穩定市場價格,但基于其特殊身份,業界難免會懷疑其是“與民爭利”的不公平競爭。
同樣,這也是對將嘉谷集團納入國家物價調節體系的爭議:“在體制內徘徊的國儲糧尚且壓力重重,我們如何相信完全市場化的嘉谷,能在執行政策性行為與市場化經營之間取得平衡?”
是引入嘉谷作為物價調節體系的新成員?還是放開國儲糧的經營范圍,讓國儲糧承擔更大的責任?這是爭論的焦點之一。
周蒙嘟囔道:“單單看戰績,除了龐大的主糧儲備體系,國儲糧還能在哪些方面占優勢?連調控食用油市場的能力都比不過嘉谷,說得好像隨時能替代嘉谷一樣?”
發改委主任輕咳一聲,只當沒聽見周蒙這話,他思考了一下,做出了決定:“嘉谷能否承擔更大的收儲重任,我們先做個調研好了。既然大家說到了國儲糧,那不妨比較一下兩家的優劣,也能為國儲糧的改革摸一下脈絡。”
……
于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其遠、價格司副司長周蒙等一行6人,組成調研組對國儲糧和嘉的收儲能力進行摸查。
相比于國內基本自給自足的主糧和綠豆等小雜糧,大豆是對外依賴程度最高的糧油作物,維持必要的戰略儲備,對維持國家糧油價格持續穩定至關重要。
剛好,兩家都有大豆收儲業務,這就是最好的調研切入點。
首先調研的是國儲糧對國產大豆的收儲狀況。
為了保護國產大豆,國儲糧先三次在東北主產區對大豆實行中央儲備和國家臨時存儲收購,收購指標累計600萬噸。
但在調研組的調研中,國儲糧方面叫苦連天:“國產大豆收儲壓力大啊,首先是收儲費用高,收購大豆,面對的是千家萬戶的農民,裝卸費、短運費、包裝費、倉儲費等等,一項都少不了……”
當然,資金方面有財政撥款,國儲糧真實壓力其實不大,他們主要的壓力在另一方面:“國產大豆質量很多不達標,而且很多豆農嫌收購價格低,不愿賣;另一方面,我們輪換的國產大豆又沒有加工企業接手,兩頭不是人……”
但另一方面,豆農們也一臉無奈,“國儲收購門檻高啊,尤其是對水分的要求,新豆子不經烘干根本達不到要求。我們這兒的收購點上大篩子,一車大豆能篩下來1噸多。”
“現在生產成本提高,加上流通成本和烘干成本,如果按照國儲收購價也只是微利,我們對這個價格當然不認同了……”
離開國儲糧,調研組面面相覷。
自04年“大豆危機”以來,“拯救國產大豆”的問題就被提上發改委的議程——給錢給物給政策,如果就眼前來看,好像效果并不大。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