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誰在乎真相呢?
“熊滅絕”永遠比“熊沒事”更能吸引眼球——被嘉谷國際“驅使”的專家,出于同樣的心理和利益,甚至比齊政想象還要順利。
“嘖嘖嘖,人心不古啊!”齊政搖頭晃腦道。
鐘華志一臉黑線地看著始作俑者。
不過,他對此還有點不明白:“按照啤酒工業的用料來看,我們推高啤酒大麥的價格,不是容易拉低啤酒大麥的銷量嗎?”
齊政呵呵一笑:“老鐘,你要知道,時代不同了……”
鐘華志的說法,是基于工業淡啤的生產現狀而言的——工業淡啤就是人們夜宵擼串時常喝的啤酒。它們價格往往幾塊錢一瓶,但味道嘛,說得好聽點是口感清爽,說得不好聽點就是越喝越無味。
這是因為,這種啤酒最大特點是,在原料中添加大米、玉米等淀粉類輔料,降低麥芽和啤酒花的比例。
本來嘛,加點大米沒什么,但坑爹的是,大米使用的比例在逐年升高——以國內的青啤為例,在02年的生產成本中,麥芽占據了12.6%,大米的比例為2.9%。到了今年,大米已經占據生產成本的8.1%了。換言之,原來作為輔料的大米,現在已成為“主料”。
更坑爹的是,“麥芽不夠,大米來湊”,這件事情在全世界啤酒工業中都不是秘密。
后面更是發展到什么程度呢——從大米或者其他的谷物中提取麥芽糖,然后再加入一點點大麥芽的麥芽汁,或者是麥麩,顯得有一點點麥香。所謂的麥香,其實是里面加了一些麥麩。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
歸根到底,降低麥芽的濃度,是為了壓低成本,獲取更高的利潤。這就是鐘華志的疑問了,本來就因為成本降低啤酒大麥用量了,再提價的話,不是讓啤酒商們更理所當然地“偷工減料”嗎?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不是清源啤酒橫空出世,人們估計還一股腦喝著工業淡啤。”齊政解釋道,“現在嘛,喝過勁兒夠的,人們更覺得工業淡啤難以入口了。”
清源啤酒為何能在國內啤酒高端市場上與百威英博分庭抗禮甚至強壓一頭,原因就在于清源啤酒沒有“麥芽不夠,大米來湊”。
堅持用大麥芽、水、啤酒花和酵母作為主要原料釀造的清源啤酒,香氣更濃郁,風味口感更醇厚,連浮在酒體上的泡沫也綿密扎實得多——很多人這才第一次喝到了“活的”啤酒。
隨著清源啤酒登頂中國啤酒業界,還能走出國門大殺四方,國產啤酒商們都意識到,啤酒口味再怎么“淡”下去,就沒得玩了!
由此,國產啤酒的大麥芽需求量,開始穩步上升。當然,這也是基于國內啤酒大麥基本能自給自足。
“跟國內一樣,隨著清源啤酒在東南亞、在南韓,甚至在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上開疆拓土,這將倒逼全球啤酒業改善產品結構,全球啤酒大麥需求必將繼續增長……”鐘華志顯然明白過來了。
所以,推高國際啤酒大麥的價格,對于整個嘉谷體系而言都是利好——啤酒大麥供應端肯定因此受益;而其他啤酒生廠商的成本因此增加了,清源啤酒反而更具競爭力……
當然,如同食糖一樣,漲價肯定是有一個周期的。說到底,價格高了,供應量也會跟著上來——“全球變暖”都喊了這么多年了,也沒見全球糧食產量有多大減產。從歷史上來看,變暖期還都是人類的繁榮期呢!
“我們也只需要這幾年,清源啤酒的全球布局就穩了。”齊政瞇著眼道,“更何況,從大麥開始布局全球糧食貿易渠道,總歸不會太引人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