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農服產業的難點之一。由于農業是露天生產,屬低效產業,農民收入又不高,因此,很難通過提高服務收費來增加贏利。特別是近年來,燃油、農藥、勞力等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漲,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使原本利潤微薄的農業生產***業收益更低,有的甚至無利可圖或虧損。
但齊政想了想,老實答道:“不難!”
首先嘉谷推動種植的農業項目,效益普遍高于一般作物;而且有機肥、農藥等農資或是自產,或是批量采購,成本可控;嘉谷的農服業務不敢說利潤有多高,但盈利確實不難。
馬教授又問:“嘉谷的農服業務用工不難吧?”
這又是一難。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缺乏開始顯現;加上農業生產用工表面上時間拉得很長,而實際有效作業時間并不長,致使從業人員的收入并不高,對穩定勞動力不具吸引力。另外,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很難引進。
但齊政搖搖頭:“也不難!”
首先嘉谷的農服規模夠大也夠穩定,員工的收入也更有保證。同時,嘉谷的培訓體系在逐年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基本能做到“自產自銷”。
馬教授再問:“嘉谷的農服業務風險控制不難吧?”
齊政依然是搖頭:“嗯,不難!”
這個風險,一指自然風險,這是誰也不可控的(某人呵呵);另外就是農民為了私利,故意刁難農服企業,甚至單方面毀約,拒交或拖欠農服費用。
但嘉谷農服業務背靠自己組建的農業合作社,而且掌控著整條農產品供應鏈,自然沒人敢刁難。
馬教授無奈攤手道:“農服行業普遍面臨的痛點,放在嘉谷身上都不算事兒,這樣你們還覺得不滿足?”
“當然,嘉谷的農服行業目前還是依托和服務于嘉谷體系,但怎么也不算弱了吧?”
齊政這才恍然。
——經過多年的摸索發展,嘉谷在開展農業生產***的技術力量、設施裝備、服務主體等方面,原來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了!
作為嘉谷提供農服業務的主體公司,嘉谷農資現有1.5萬從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擁有種類較為齊全的農業動力機械、配套裝備和倉儲、物流、加工等設施設備;已經培育了1000多個農業合作社……
可以說,在離國家出臺政策將農業生產***業打造成為戰略性產業還有七年的當下,無論是從規模來看,還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嘉谷農資儼然成為了國內農服行業的龍頭。
說實話,嘉谷農資由于不是生產性企業,不要說在外界了,即使是在嘉谷體系內,都是低調得一筆——它不像嘉谷糧油、嘉谷乳業、清源啤酒那樣名聲赫赫,產品熱銷全國;不像嘉谷農業、嘉谷農牧那樣四處“跑馬圈地”;也不像嘉谷國際那樣全球巨資并購……
換句話來說,“隱身”在嘉谷體系中的嘉谷農資,常常是被忽略的角色。
但細細一看,原來我已經這么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