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總,嘉谷的評估報告做好了。”秘書將一本200多頁的白皮書放在了桌面上。
“終于做好了。”進出口銀行金融部宣總經理看著封面上的“嘉谷評估報告”,只覺心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嘉谷在兩個月前,就為收購美國糧商高鴻做資金準備,并與進出口銀行做了相關的溝通。
收購并購是銀行最喜歡的,不僅能夠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且能帶來可觀的知名度,以及長期的業務合作。
任何一起大型的收購并購,都是一次大生意。
但問題是,進出口銀行同時迎來了兩筆“大生意”。
在嘉谷集團謀劃著收購美國高鴻的時候,地產商旺達集團也籌謀著并購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國AMC影院公司。最關鍵是,這兩筆海外大并購,無論是哪一筆成功了,都將刷新中國企業海外單筆并購金額的記錄。
企業“走出去”是必然趨勢,伴隨相至的,是中資銀行走出去。
但數十億美元的巨額授信,畢竟不是一個小數目。
哪怕是對于進出口銀行來說,為一個大型跨國并購項目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綜合融資服務,確保項目順利推進,也是要全力以赴的。
資金倒不是問題,問題是銀行只有一支最優秀的服務團隊。
所以針對嘉谷集團與旺達集團兩家的海外大并購,進出口銀行分別進行了項目評估,以供高層作“二選一”決策。
從第一輪的對比看,兩個項目各有利弊。
從并購的成功率來說,旺達對AMC的并購相對更高,但后期整合的風險也不低。
企業并購的風險既有并購價格、行業周期的風險,更存在整合之后的風險。原來100塊錢買的資產,如果整合不力,挖掘不出潛在價值,最后可能變成20塊錢,甚至10塊錢都有可能。
而相比旺達集團,嘉谷在企業并購后的整合是加分項。不說國內,嘉谷在海外已經有了成功的企業并購整合經驗——嘉谷糖業完全是建立在海外并購的基礎上的,而經過三年多的發展,不僅償還了所有債務,還穩住了世界第三大糖企的地位。
進出口銀行支持企業的海外并購,也是希望能伴隨著“出海”的企業一并成長,如果業務沒有持續性,那就有點尷尬了。
從這方面來看,嘉谷對于高鴻的并購,在業務上也更有持續性。
雖然經營農產品可能不如經營電影院線等文化事業賺錢,但是,世界人口仍在增加。從長期來看,食品價格將會上漲——人可以不看電影,但是總不能不吃飯吧。
而且,相比于勉強可以說是“文化走出去”的美國影院公司收購,嘉谷對于高鴻的并購,是實實在在的擁有糧食貿易的自主權。
目前國內進口的糧食,都是經歐美糧商之手;一船一船運來的糧食,實質上是被環環抽利。
作為我國農業“走出去”的“領頭羊”,嘉谷一旦拿下了高鴻,即能跨過歐美糧商之手,在美洲地區與農民直接交易糧食,不管是不是運回國,起碼是擁有了糧食貿易的主動權。
但嘉谷并購高鴻最大的問題,恰恰在于成功的幾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