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的來寶集團實力不濟,只考慮部分收購高鴻,出局了;島國的丸紅、三井及三菱三家綜合商社都參與了首輪競購,但后兩者最終認為高鴻所希望的估價過高,放棄了第二輪競購;最終,只剩下嘉谷以及丸紅商社,成為了最有力的候選企業。
在首輪競購后,嘉谷集團的執行董事兼公關部部長張澤宏,與抵美的丸紅執行董事兼谷物部部長若林哲,迎面碰上了。
丸紅商社在投標評估上特別積極,若林哲親自帶隊申請進駐高鴻總部,以進行詳細的調查。
若林哲微笑的時候,也是高傲的,而且也毫不掩飾,道:“張澤宏先生,我聽說,為了完成這筆可能創造中國收購記錄的并購大案,嘉谷集團正在謀求多方融資?別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被秀了一把中文的張澤宏反唇相譏道:“丸紅商社不也一樣?我聽說丸紅為了籌措巨額并購資金,要出售部分盈利能力低的業務?唉,悠著點啊。”
若林哲目光一凝。
在島國的商社行業,除資源和能源領域之外,此次的投資額確實將創下歷史最大規模。丸紅集團為了籌措巨額資金,還可能接受金融機構和基金參股高鴻。
最關鍵是,嘉谷的消息如此靈通,讓他不由得在心中加重了嘉谷的分量。
若林哲笑了,道:“你果然是個有意思的中國人,也許我們可以合作。”
“不。”張澤宏回答得快且堅決。
若林哲詫異地道:“你都不聽一下合作內容?我相信,一定是你喜歡的條件。”
他是實實在在帶著幾分誠意開口的。
在大規模的收購戰中,速度就是一切。競爭者如果出現,長時間的競爭會抬高被收購公司的價格,這意味著收購者需要借入更多的資金來收購公司,背負的債務也更沉重,最后只會或兩敗俱傷,或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現在,迫于形勢,丸紅與嘉谷基本是公開競標了,收購戰演變成了肉搏戰。這種情況,無疑是買家受損最大。但如果兩家聯手起來,形勢又完全不一樣了。
還有一個原因,丸紅商社已經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而嘉谷作為地頭蛇,如果能通過合作示好,讓出部分利益,董事會也是千肯萬肯的。
但張澤宏搖頭,道:“無非是資金、關系和人才……我們都不需要。”
他說得理直氣壯。關系就不用說了,最大的資金問題,他已經得到了齊政的準話,沙特土豪將承包了巨額的并購資金。至于說人才?他才不相信島國人。
“看來,嘉谷很有信心嘛。”若林哲深深地看了張澤宏一眼,淡淡地說了一句:“巧了,我們丸紅也很有信心。那就看鹿死誰手了?”
“嗯,嘉谷要是有合作的意圖的話,可以再來找我。”拋下這么一句,若林哲笑著離開了。
看著他的身影,張澤宏身邊的游說機構代表戈爾,試探性地問了一句:“您真不考慮合作?事實上,如果與丸紅合作,收購高鴻的代價可能更低。”
張澤宏不以為意道:“你不懂。”
他想起了赴美之前齊政的勉勵:“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三井通過收購美國庫克工業,得到了駁船、火車以及大糧倉等糧食貿易基礎設施,被譽為實現了日美國際糧食交易的歷史**件,是踏出‘和制糧商’(即大和民族之糧商)的關鍵一步。我希望,嘉谷對高鴻的收購,能成為我們國家開啟糧食國際貿易的歷史性一步。”
這讓張澤宏又多了一層使命感:避開商業經營不談,即使是為了國家利益,也希望能擁有糧食進口貿易的主動權呀。
這就要求嘉谷要完全掌控高鴻——讓沙特人參股也就算了,他們也沒有能力玩轉一家大型糧食貿易公司,但讓島國人插一手,又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