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戈爾是真不懂。不過,該提醒的他也提醒了,失敗的板子也不會打到他身上了。
“戈爾,幫我約談高鴻主要股東,是要快刀斬亂麻了。”張澤宏想了想,轉頭對戈爾說道。
戈爾所在的艾金崗波律師事務所,在此前幫助嘉谷統籌整個游說過程,包括將張澤宏希望傳播的信息向對方管理層傳達。現在,是時候輪到張澤宏親自上陣了。
雖然明面上是要與高鴻的董事會談判,但沒有人會老老實實地只和管理層談判。嘉谷又不是國企,張澤宏的權限也夠高。如果塞錢能解決問題,他隨時都能在權限內開出支票。
當然,與主要股東的談判,不是簡單的塞錢就能解決的。
特別是高鴻的主要股東們,身份還有些特殊。
譬如高鴻最大的股東,是一名對沖基金的經理以及股東,德懷·安德森。另外,股東名單上還有索羅斯等投資人,對,就是量子對沖基金的那個索羅斯。
這些華爾街的金融大鱷,會是什么嘴臉,想想都知道了。
德懷·安德森面對送上門來的張澤宏,笑得露出鋒利的牙齒,咄咄逼人道:“嘉谷的報價,沒有股東滿意吶。我要求加價,否則我是不會接受收購要約的。”
他們這些華爾街大鱷,拿下高鴻的股份,是希望享受IPO盛宴的,可惜,高鴻似乎總是缺少一點運氣,不但沖擊IPO失敗,還欠了一屁股債。
華爾街的一流玩家們自然不甘就此退出,他們有永不滿足的胃口。在他們看來,無論是丸紅商社,還是嘉谷集團,都是來自東方的獵物。
面對獵物,自然也就獅子大開口了。
德懷·安德森甚至還主動透露島國人的開價:“島國人開出了36億美元的整體收購價,但我們都不同意賣,你們的35.5億美元,沒有多少誠意啊。”
張澤宏不為所動。經過這么多年的歷練,他已經完全能獨當一面了。
要想知道島國人的開價,其實并不難。同樣,島國人想知道嘉谷的開價,也輕而易舉。
但張澤宏相信島國人也不傻。
糧食貿易本來就是一項利潤非常低的業務,收購高鴻的成本卻很高。三十多億美元的收購價,還僅僅是高鴻的股權收購價格,但其還擁有近17億美元的債務。只要不是失去理智,沒有投資者會大幅提價。
所以,無論怎么談判,最后嘉谷和丸紅的報價大概會相當接近。
這時候就要另辟蹊徑了。
譬如向華爾街融資。
企業并購一向是華爾街盈利的法寶,因為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華爾街都能賺到手續費,杠桿收購公司要收管理費,投資銀行要收咨詢費,券商要收高收益債券發行費,等等。
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及券商,他們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系錯綜復雜,甚至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保持著數十年的友誼。
如果從華爾街融資,同樣的開價下,相信能得到德懷·安德森、索羅斯等大鱷的傾向,從而取得最后標單。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收購成本會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