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糧商實力的高低,取決于三要素的最佳組合——大規模低成本的采購力、穩定富有競爭力的銷售力、效率的運輸力。
他們承認嘉谷這三點在國內做得不錯,但是在海外,除了在俄遠東的大豆生產基地和在澳洲的糖業公司做得不錯外,在其他地區,幾乎是空白。
——充足的采購渠道和銷售渠道很好理解,但是“效率的運輸力”在跨國糧食貿易中,容易被人忽視,卻是強有力的競爭力,而美國一直具有這方面的優勢。
過去,美國在糧食油料等方面是通過大規模生產和低成本帶來的價格競爭力,以及農產品品種改良等,表現出壓倒性的競爭力。
在拉美競爭者出現之后,美國的應對策略是通過發達的運輸基礎設施以對抗在這方面相對薄弱的拉美競爭者。
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精準的時間里運輸固定數量的谷物,乍一聽,貌似不難。但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寥寥幾家國際糧商。
起碼,你得從內陸到中轉,再到港口,都擁有自己的糧庫,形成三級一貫制物流體系吧;起碼,你得建立自己的專用鐵路、車皮等,或者跟鐵路和公路運輸公司簽訂長期的運輸合同吧;起碼,你得有自己的運輸船隊,或者有長期租用的期船合約吧……
如果你擁有上述優勢,即使糧食以稍高一點的價格買入,但通過富有效率的輸送,可以壓縮占據糧食價格二到四成的物流成本,不僅高出的采購成本可以被削減,銷售競爭力也得到了提升。
原本優勢極大的國糧集團,潛伏了十幾年,不對,是幾十年,也就比“弱雞”強一點點;后來居上的嘉谷,卻是通過收購高鴻,幾乎是一夜之間就擁有了上述優勢,從“弱雞”變成了“小鱷”。
這不僅僅是擁有了糧倉等固定資產,還擁有了一整套成熟的運轉體系以及國際人才體系。
MMP,簡直流口水!
——國糧集團作為國家進口糧食國營貿易配額的執行主體,銷售市場不缺;建立低成本的采購渠道也不算太難;但中間的物流環節,幾乎是被跨國糧商捏在手里。
從0到1不容易,從1到10卻不算難。實現了從0到1的嘉谷才叫掌握了國際糧食貿易的主動權;相反,還在為0突破的國糧集團,已經落后太多了。
趙總經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揉了揉眉頭道:“得好好評估一下嘉谷集團的海外策略了,要全方位的資料,資金的,技術的,管理的,政府關系的……競標海外糧商,咱們輸給老外也就算了,老是輸給嘉谷算怎么回事……”
話音未落,電話鈴聲響起:“哎,董事長……我知道了……好的,我這就安排……”
趙總經理掛了電話,思考了一下,鄭重地對顧嵩道:“老顧,嘉谷的齊董還在美國那邊慶功,董事長讓我安排一下人手,過去摸摸底,同時也學習一下人家。落后了不用怕,怕就怕在不知道落后在哪。這個任務我就交給你了。”
顧嵩一言難盡地看著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趙總經理,差點想跳起來打他的膝蓋了。
這是什么破差事啊?
說得倒是輕松,怎么學?
你想學,人家就愿意教了嗎?再說了,人家就算教了,你確定學得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