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糧集團戰略研究部內,一片兵荒馬亂。
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響成了一串,來回記錄要點的員工行色匆匆,一溜小跑,不時有抱著文件夾的人員迎頭相撞。
副總經理顧嵩熟視無睹,雙手叉腰怒吼道:“大家快一點,我要在中午之前,得到關于嘉谷并購高鴻的評估報告。”
下方只傳來參差不齊的應答聲。
要說嘉谷成功收購美國高鴻后,國內企業受打擊最大的,無疑是國糧集團了。
成立之初即作為中國糧食貿易主渠道的國糧集團,在國家的期待中,是要承擔起別的企業難以承擔的業務,比如重大的糧油貿易和進出口、大規模實施北糧南運、布局全球糧源等。
從宏觀來看,通過進口糧食調劑市場余缺,是大勢所趨。但問題是,中國缺乏糧食定價權。
糧食的安全畢竟是國家安全問題,要突圍西方的資本控制,中國迫切需要尋求一個集團化的資本運作方案,通過整合全產業鏈以制衡外資糧商集團。
好消息是,這個方案出現了;壞消息是,主角不是國糧集團。
連顧嵩都為寧董事長暗暗頭疼,要是被上面問起來,這得有多尷尬!
這種尷尬,灼燒著包括他在內的國糧管理層的臉面;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想辦法奮起直追。
他收拾了一下心情,才轉身走進戰略研究部趙總經理的辦公室。
辦公室里,趙總經理將報道嘉谷收購高鴻的報紙“啪”的丟回桌上,表情頗為無奈,道:“這個嘉谷,還真的挺了不起的。”
顧嵩不動聲色地撿起報紙,道:“是啊,以一家私營公司的身份,收購了海外的大糧商,加強了對全球供應鏈的控制和影響,屬實了不起。”
很多事,只有做了,才知道困難。
美國高鴻出手資產的消息一度擺上國糧集團的案頭,但是,還沒等國糧找到機會下手,丸紅和嘉谷對高鴻的競購就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又還沒等國糧捋清誰拿下高鴻的機會更大,嘉谷就一鼓作氣地將高鴻納入了旗下。
人家是怎么公關的?是怎么融資的?是怎么取得突破的?后續的策略是什么?
猶未可知。
但這就是糧食戰爭!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一角。
趙總經理默默品咂著其中的差距,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顫栗,但最后只能喟然道:“現在的嘉谷,才真的是如虎添翼了。”
“嗯,可以說,他們補齊了最后一塊短板。”顧嵩心有戚戚地嘆息道。
別看此前嘉谷在國內的業務發展聲勢驚人,但在國際糧食貿易中,嘉谷只能算是個“弱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