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實不能這么算的。且不說同步增長的市場需求;即使產量達到了要求,大豆加工商也未必會選擇國產大豆。
因為成本。
當進口大豆的價格比國產大豆低廉得多的時候,即使是政府,也無法硬性要求大豆加工商采購國產大豆。所以,要真正讓國產大豆達到40%的自給率,不僅要能生產得出來,還有保證在價格上有競爭力。
但要知道,美國大豆的廉價,不僅僅是生產力先進的原因,還與美國政府的高額補貼是分不開的。
——市場營銷貸款補貼、貸款差價補貼、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等五花八門的補貼,使美國大豆的市場競爭力十足;而我國前幾年才取消了農業稅,開始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但針對大豆的補貼極其不足。
畢竟,我們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與狗大戶的“全球糧食戰略”是完全不同的。農業部官員也算是暗暗表態了,要政策有,要人有,要錢是沒有的。
但齊政依然毫不猶豫地對此打了包票。
開什么玩笑?“嘉豆13號”在產量上翻了一倍都不止,但生產成本不會因此翻一倍,如果按照嘉谷的規模化經營模式,齊政還不能保證價格比進口大豆低的話,他還談個屁的“振興國產大豆”?
說到底,農業部對“嘉豆13號”的產量還是下意識地打了個折扣,他們大概也不覺得超過400公斤/畝的產量是常態。
齊政懶得強調這一點,反正,事實勝于雄辯。
密切關注齊政的人們也發現,他是真的沒有指望國家的高額補貼。
那位站出來發難的副司長滯了一下,馬上道:“空口無憑的,嘉谷怎么保證?”
“就憑嘉谷擁有超過一萬人的農藝師,其中有不少于2000名的大豆種植農藝師。”齊政昂首挺胸,睥睨四方道。
有些人被驚住了,有些人則不理解這個數字,頓時竊竊私語起來。
在場的,無論是發改委成員,還是農業部成員,都能夠看到嘉谷的營業數據。但是,僅憑營業數據,還不足以看清楚嘉谷的力量。
齊政需要讓更多的人明白嘉谷的實力。
農藝師是農業系統職稱的一個級別,其職稱從低到高分技術員、助理農藝師、農藝師、高級農藝師(副教授)、研究員(教授),類似于中級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我國迄今為止注冊農藝師大140萬左右,全國農民按照6億來算的話,平均420多個農民才享受到1個農藝師的技術指導,即使加上非注冊的農技師,農技服務缺口仍然相當大。
嘉谷體系中,平均每38個農民即有1位農藝師進行技術指導;嘉谷一萬多名的農藝師,是拿到證書的人數,而且還在以每年1000到2000人的規模在增長。
這并不是簡單的數字堆砌,它的背后,含有大量的汗水,代表著一束束的企業的肌肉纖維。
嘉谷持續投入了十年,才形成了比較有規模和嚴謹的農技培訓體系,在實踐中將一代又一代的農藝師培養成才,他們同時也成為了嘉谷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中堅力量。
就拿大豆種植農藝師來說,他們在種子精選、根瘤菌拌種、播量與密度、科學配方、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上,說“無所不精”夸張了點,但得心應手基本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