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和嘉谷管理層始終謹慎地控制著嘉谷集團的員工規模,但在嘉谷實驗室以及農藝師隊伍的積累上從不吝嗇。同時,嘉谷的薪酬水平超過國內水平很多,而且有令人眼紅的分紅體系,旗下的員工為此也會非常積極的提高自己,考取農藝師證書,或者進修學歷,亦是嘉谷人才庫自我更新的一部分。
正是擁有這支龐大的農藝師隊伍,齊政才敢保證在一兩年內完成“嘉豆13號”的推廣,才敢保證充分發揮“嘉豆13號”的高產潛力。
今天的齊政,注定不會謙讓。
他的聲音繼續在會場內回蕩:“還憑嘉谷在東北春播區的合作社,能繼續鞏固高油大豆優勢區的生產結構;在黃淮海夏播區的合作社,能在玉米低質低效區改種耐貧瘠的高產高油大豆品種,擴大大豆生產;在西南間套作區的合作社,能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或甘蔗大豆間套作,發展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
“還憑嘉谷合作組建的大豆產業聯盟內,增長到79家的大豆深加工企業,增長到四百萬噸的大豆深加工能力……”
齊政幾乎是一口氣數了嘉谷的七八項優勢,驚得眾人合不攏嘴。
不期然間,會場內的氣氛也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就連發改委主任,都悄然地點了兩三次頭。
農業部的盧副部長,微抬眼皮看了一眼齊政,也發出了微不可聞的嘆息。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國產大豆的復興,不過是三句話——人要出來,錢要進去,貨要上架。
只有農民出來了,耕地才能集中,規模經營才有可能;只有錢進去了,規模化經營才有資本;只有農產品標準化和上檔次從而可以上架,資本化經營才有利可圖。
齊政給出了一份令人驚艷的答卷:嘉谷的新品種能重拾豆農種豆信心;嘉谷的合作社能集中耕地;嘉谷雄厚的資本能吸引企業組成聯盟;嘉谷的農藝師隊伍能保證大豆的質量和產量……
足足沉默了三分鐘,發改委主任才站起來道:“就這樣吧,由嘉谷集團作為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主體,農業部成立輔助小組,規劃司、計財司、市場司、科教司、種植業司、種業司、農機化司、農田建設司、全國農技中心為成員單位,每個成員單位確定1名司局級干部為成員,并確定1名聯絡員。輔助小組要協助嘉谷將‘嘉豆13號’的推廣任務分解到縣、落實到田,幫助嘉谷解決地方上實施的困難和問題……”
三言兩語間,嘉谷的主導地位就確定了。
沒有人再反對。
齊政也舒了一口氣。
這是嘉谷第一次,實現影響力在中央部委的溢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