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價值的分野,從種植的環節便已經開始。嘉谷的人參種植技術,是這個。”在長白山腹地的一個山頭上,吉省森工集團副總經理石正平豎起大拇指對齊政說道。
這是實施“野生人參全擬種植技術”的人參基地之一,現在正在進行今年最后一批次的人參收獲。
齊政和石正平站得遠遠的。
別看都長在地里,挖參可不像刨蘿卜那么容易。基地的采參人挖參時,費時又費力,好起的人參可能需要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不好起的,有可能得起半天。
你稍微有一點馬虎、疏忽,像碰斷須、碰破皮這樣的,價錢可能就得降一倍。
所以,哪怕是大佬參觀,也得屏聲息氣,不能打擾采參人挖參。
當然,當看到一顆顆品相上佳的野山參“破土而出”,再多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石正平就默默地估計收獲的密度,再計算一番大概的收入,內心更是火熱。
吉省森工集團是國內四大森工集團之一,在長白山腹地擁有最優質的林地資源。這一區域也正是長白山優質人參最佳產區的核心地帶。
而嘉谷,是國內人參聯盟的主導者,也是人參振興計劃的龍頭企業,擁有最完整的人參種植技術體系和儲備資源。
吉省森工集團出地,嘉谷農業出技術,兩大集團的強強聯手,奠定了“長白山人參”品牌的高度。
“對了,齊董,我們這人參真的能算野山參嗎?”像是想起什么,石正平轉頭對齊政問道。
齊政聽得嘴角抽了兩下。人參都賣兩輪了,他才意識到這個問題,齊政也是蠻佩服他的反射弧的。
“沒問題的。根據《野山參鑒定及分等質量GB/T18765-2012》國家標準,播種后,自然生長于深山密林十年以上的人參可稱之為野山參。”齊政對他的無知很是無奈。
“而人參聯盟內對于這個評判標準分得更細。像傳統概念的野山參,是野生人參的種子由鳥獸自然風力傳播,完全沒有人工干預自然生長于森林里的人參,生長年限一般要達到30年以上,聯盟內簡稱純貨,也叫純野山參。”
“我們這樣模擬野生環境種植的人參,是目前最接近純野山參的一種參了。”
這個標準,是人參聯盟推動下新確立的標準,當然,也是在“野生人參全擬種植技術”突破后才確立的新標準。
類似石正平的疑惑,是對人參種植行業的不了解所致。
模擬野生環境種植,也不是說完全放任不管。相反,簡單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割倒高過人參的草;適當修整林地里的樹枝,合理增加透光;避免野豬,老鼠等對人參咬食等——如果完全放任不管,人參掉苗率能接近90%,甚至會更高。也就是說,一畝林地,可能都沒有一株人參成活。
一般人自然認為越少的人為干預越好,但對于參農來說,人參能活下來才是保證經濟收入的重要指標。如何平衡高掉苗率與產量之間的關系,才是種植野山參破局的關鍵。
石正平雖然是森工集團副總經理,但他既不懂種樹,更不懂種參,說好話倒是說得挺溜的:“我懂,所以說你們嘉谷賊牛叉了。南韓人倒是把他們的人參栽種技術吹爆了,咋的,還不是被嘉谷輕松碾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