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參業產值有望突破800億元,從產業來看,一產(種植業)產值90億元,二產(原料加工、食品、保健品、藥品、化妝品)產值500億元,三產產值210億元……”
“人參聯盟培育出2個超百億、13個超十億和31個超億元的人參企業,形成大型龍頭企業引領、中小型龍頭企業梯次跟進的發展格局……”
“來自東南亞、島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42家采購商簽訂了采購合同,出口金額達1.3億美元,采購產品囊括了人參藥品、人參飲品、人參食品、人參護膚品等……”
吉省省委高官捧著省農委統計的數據,讀得津津有味。
雖說數字不代表產業綜合實力,卻是產業進步的真實體現。
從數據看,國參產業出口金額并不算亮眼,但外商采購范圍擴展到人參深加工產品,而非僅僅是人參原材料,算是一個驚喜。
最大的亮點還是國內市場的爆發。
從新鮮人參,到最基礎的初加工,再到進一步的深加工,國參的價值被加倍放大。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國內市場能夠消化的基礎上,否則,二產產值根本無法得到最大的釋放。
最最關鍵的是,農產品加工銷售已經成為吉省僅次于汽車行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而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新崛起的人參產業又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嘉谷,倒是說到做到了!”省委高官喃喃道。
省農委于主任渾身透著振奮,忍住沒有哈哈大笑。
同為體系內干部,同為東北體系內一員,他能夠理解省委高官的心情。
很多時候,體系內是將“XX振興工程”當作口號一般來看的,計劃歸計劃,對于結果卻總要打幾分折扣。
然而,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面對人參聯盟,或者說嘉谷,交出的一個個極具沖擊力的數據,要說沒有一點意外,那是不可能的。
在東北地區的體系內,不少人并不愿意承認私企的成功。這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私企不咋給力的因素;總之,高踞于生物鏈頂端的,或者說他們自認為高踞于生物鏈頂端的,只有國企。
人參產業的體量或許不算大,但加上同樣振興的大豆產業,主導這一切變化的嘉谷,在東北地區的影響力,已經溢出得無法被忽視了。
……
“真是令人生畏的企業,以及令人生畏的市場!”幾乎是同一時間,南韓人參公社社長閔泳真由衷地贊了句。
說心里話,他對嘉谷是從來不敢小覷的。
國企?南韓人參公社不也算國企?然后呢,還不是說被嘉谷打腫臉就打腫臉。
他反而是對中國國內人參消費市場的爆發力更感興趣。
但他也沒太驚訝。
畢竟中國有13多億人,這個體量注定了市場會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