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華連忙與他握了握手,道:“對不起,是我妄言了。”
馬專家大手一擺,聲若洪鐘道:“沒事,你的顧慮也沒錯。文冠果確實是一種移栽成活難的植物。在研究培育文冠果期間,我失敗了很多次,也正因為一次次的失敗和嘉谷實驗室的加入,才解決了這一難題……”
文冠果是深根性樹種,在水肥充足、光照強的條件下,一年就能長二米多高,桿長得高根就扎得深,挖苗時只能帶二十公分,而且主根發達了側根就弱了,所以移栽成活率就低。
而要規模化種植,首先要解決移栽成活率低的問題。經過實驗室和馬專家的聯合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嚴格主根側根長度、藥水泡根、泥漿蘸根和塑料包根等繁雜的移栽技術措施,才保證移栽成活率在95%以上。
當然,成活率很重要,但果實收獲才是重點。
“明年就能產果?”聽完馬專家的介紹后,王清華驚喜莫名。
只有能賺錢的生意才能長久的做下去,如果是能快速賺到錢的生意,能更長久地做下去。他都賭上了仕途,自然希望文冠果能源林的生意能快速賺到錢,從而形成互惠互利的關系,進而幫助扶貧工作繼續。
“不僅能產果,還能多產果,產好果。”馬專家得意地笑道。
而說到這一點,他就不得不佩服嘉谷了。
他自認是一個外行,只會最簡單粗暴的培育方法——精選全國56個地方的優良品種進行雜交,發現那一棵苗掛果早、掛果多,就摘下來進行進行第二代育苗。這樣連續選育,以培育出高產文冠果種苗。
而嘉谷加入研究后,這一進度大大加快。也不知道是不是嘉谷氪金夠豪爽的緣故,經過四代選育,新一代文冠果品種高產性能就已經極其穩定。
一般文冠果都是三瓣的,也有個別四瓣的,但新一代文冠果兩年就開始掛果,而且出現了大量四瓣五瓣的果子。
“真是個氪金的世界。”馬專家內心也不得不如是感嘆。
縣高官王清華才不在乎誰的功勞更高,他只在乎能不能保持穩產高產:“我了解到,文冠果樹齡可達300余年,新品種的盛果期能保持二十年以上吧?”
各地的文冠果產業化嘗試可謂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它們大都是由野生采集而來的,前期發展較快,后期卻陷入了低產的死胡同——換言之,文冠果退化的速度超乎想象。
也是因為嘉谷一貫良好的聲譽以及成果頻出的過往,很多人才敢相信文冠果新品種產業化的可行性。
齊政笑了,輕撫文冠果葉片,語氣輕松卻不容置疑道:“您放心好了,種植文冠果的農戶起碼可受益三代人,這可是一年種,百年收的‘鐵桿莊稼’!”
讓作物一年比一年高產,他不敢斷言;但保持作物品質穩定什么的,他最拿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