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零散的種植戶、養殖戶和經營者凝聚起來,其實并不一定最符合嘉谷的利益——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合作體系中,農戶明顯因此提高了與龍頭企業進行談判的地位。
做煤炭工人則不一樣。就拿他父親舉例好了,經歷了煤炭行業幾十年起伏的工人,還不是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把握?即使是行情最好的時候,也就漲了點工資;行情一下跌,隨時會被煤企踢出去。
事實證明,無論是農民,還是工人,單個都是很弱的,在市場經濟中,他們都是弱者。
嘉谷系合作社誕生之初,就提出了“發展為了農民、發展依靠農民、成果與農民共享”的口號,也一直努力在做,也是社員覺得合作社可信可靠,才會合力走到今天。
他不知道合作社的優勢能持續多久,又會在什么時候轉變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因為沒有什么是永恒的。但起碼眼下,合作社最符合農民的利益。
龍固鄉鄉長自然不知道余磊心里的波濤洶涌,但他知道上頭領導對于嘉谷的看重,硬著頭皮,還是給了準話:“這樣吧,我會加大宣傳力度,動員所有的村干部,挨家挨戶的走訪……一定不會拖嘉谷的后腿!”
余磊這才稍微松了一口氣。
……
底下的人怎么開展工作,齊政并不在意,以他現在的地位,很多時候,只會看結果。
事實上,動作快的鄉鎮,已經開始熱火朝天地在嘉谷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始了文冠果栽種。
在龍固鄉的隔壁山頭,齊政和縣高官王清華彎著腰,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及至文冠果基地時,背上的襯衣已經被汗水浸透。
“這就是文冠果?真的能成活嗎?”王清華看著半人高的樹苗,有些糾結道。
有一句俗話說:在山上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娃還難。
下決定的時候不覺得,但直面實物的時候,他才直觀地體會到,自己的仕途將維系在這一株株半人高的樹苗上,不免心有惴惴。
“當然能成活!”背后一個洪亮的聲音傳來。
一位體型微壯的中年人漫步過來,聽到王清華的質疑,不假思索的回應道。
齊政輕咳一聲,介紹道:“這位是我們嘉谷的文冠果技術顧問馬專家,也是他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難和‘千花一果’的難題,被業界稱為‘文冠果雜交之父’……”
馬專家的人生堪稱傳奇,他本是一名報告文學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抗旱節水的文冠果一見鐘情,從此矢志不渝研究文冠果,成為了一名文冠果專家。
他的夢想就是在荒山、荒坡、荒原,甚至沙漠、戈壁里都種上文冠果,讓西北綠起來,把大西北建設成為一個山川秀美的地方。這很符合嘉谷的理念,因此嘉谷實驗室主動邀請他合作研究,并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又經過七八年的培育,才得到新一代穩產高產的文冠果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