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撇撇嘴,道:“如果是其他地區,我還可能會考慮考慮,在印度和非洲推廣能源林?實在是敬敏不謝。”
齊政這一副避之不及的態度,著實讓胡副主任好奇了:“這怎么說?”
“您是不知道啊。嘉谷旗下的清源啤酒不是在印度建廠了嗎?老實說,如果不是利潤率還行,咱早就不想伺候了。”齊政苦笑道。
“我舉個例子吧,印度有一部《勞資糾紛法》,其中一條款要求雇主必須在協議上寫明崗位職責的細枝末節。這種規則乍看合理吧,但要知道,越是具體的規定,越容易在執行上‘走一些彎路’。譬如我們在印度投資的啤酒廠,操作崗位被分得明明白白的。有一次,一個負責在前端加料的工人缺勤了,同一條流水線剩下的其他印度員工都心安理得地帶薪發呆;就算有備崗員工,也不能讓他頂替——因為他的崗位職責里沒有這一條……”
相比起來,隨時會停電什么的,都不算什么稀奇古怪的情況了。
胡副主任聽得無語。
工業投資尚且如此,農業投資齊政更是想都不敢想。
要知道,時至今日,印度政府都沒有統一掌握地權,在中國司空見慣的征地,在印度絕對是一個根本性難題。沒有大片土地,談何基建,談何投資?
加納的情況不太一樣,但一樣的難搞。
嘉谷雖然還沒有正式踏足非洲,但關注很早就做了。
在非洲很多國家做投資做工程,用事倍功半來形容基本都屬于夸獎。
不管是基建還是開礦,首先就要通過各種各樣的環評工程——扯淡的是,那還是歐美制定的高標準的環評工程標準。
所謂的環評工程,增加成本不說,還會無限的提高工程難度和時間。即使如此,來自歐美或者非洲本地的環境保護組織,依舊可以不顧合法的環評是怎么說的,他們只關心野生動物媽媽能不能喂飽自己的三只小崽子。
至于非洲的人類媽媽是否能夠喂飽自己的三個孩子,那是人類保護組織的事,專人專責,各管一攤,堪稱偉大的系統!
當然,如果齊政愿意花費十倍于國內投資的心力,或者拉上一些本土或歐美的資本合作,倒也不是不能推進,但他瘋了才會為了“世界人民的權益”勞心勞力。
只不過,齊政想不到的是,即使他專注于在國內種樹,也受到了“環保主義”的質疑。
……
在能源林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后,一位瘦長臉龐的林業專家,攔下了齊政,劈頭就問道:“在晉省大規模種植能源林,我覺得是對水資源的極盡浪費,齊董事長,您覺得呢?”
“浪費?我只知道大規模種植能源林,有利于保護水土。”齊政順口回答,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來人卻是全身蓄力,一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道:“晉省之長在于煤,晉省之短在于水。走遍三晉大地,最明顯的感覺是缺水。土地是黃色的,山巒是荒禿的,河流是干涸的,就連稀疏的樹木也是泛黃的,與南方相比缺乏一種有水的靈氣。如果硬要在這些地區栽樹,只能人工澆水。有時,即使澆水也澆不活,或者當時活了,一旦不澆水或不下雨,還會死掉。這樣,既存不住水,更別談什么生態效益了,齊董不覺得能源林計劃是不應該的嗎?”
哦豁?有股子找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