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齊政并不打算接招,或者說,就算要撕,也犯不著由他跟人撕。
齊政挑挑眉毛,輕描淡寫道:“這是經過國家論證的計劃,應該是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吧。”
“但主流觀點并不代表正確觀點。”
齊政依然是輕描淡寫:“那就讓時間證明吧。”
齊政本以為到此為止了,但第二天看到媒體上的標題——《能源林是晉省生態“毒藥”!》時,頗有些一言難盡。
“這是哪來的愣頭青?”
說這話的時候,齊政正站在晉省的水利廳的數字中心的巨型模擬沙盤前面。
“正常。做實事哪里會沒有質疑聲?現在還有人說載人航天勞民傷財呢!”胡副主任一點也不將其當回事。
當然,不是他聽不得意見,也不是報道的質疑毫無道理。
坦白來說,晉省缺水是毫無疑問的。
南北長約680公里,東西寬約380公里,由南到北氣候條件從半濕潤區過渡到半干旱區,由東向西太行山、太岳山、呂梁山縱貫,阻隔了東南暖濕氣流的西升北進。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氣候條件,決定了晉省干旱災害頻繁,幾乎年年有旱。
采煤更是對水資源破壞嚴重。采煤導致煤礦周邊水井報廢、泉水斷流。很多人不知道,歷史上晉省有“千泉之省”的美譽,如今卻很難看到泉水。
在缺水干旱區植樹造林,是保護生態,還是進一步破壞生態,迄今還沒有一個共識。也難怪部分媒體或專家會對晉省的能源林質疑之聲不止了。
真正給了胡副主任以信心的,是兩人面前的晉省大水網工程。
巨型模擬沙盤上,在溝壑縱橫、山巒起伏的地表圖上,一條條由點到線的“大水網”工程布局一覽無余。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山水齊用,氣勢磅礴。
具體而言,山西大水網主要就是通過建設一批連通工程,也叫調水工程,把黃河、汾河、桑干河、漳河、沁河、滹沱河6條流域面積在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連通起來,也就是將之前在“六河”上建好的水庫連通起來,就等于晉省大部分老百姓就臨水而居了。
同時,啟動100座小型水庫的更新建設,既作為晉省大水網的末級蓄水工程,也是小水網的龍頭工程,使之形成一張大水網和小水網交錯縱橫的宏偉藍圖。屆時,晉省缺水的局面將為之一變。
而在水網工程建成之前,晉省的能源林生長用水怎么保證?
晉省水利廳廳長拍著胸膛保證道:“齊董,胡主任,這一點盡可以放心。我們省已建成3個飛機增雨作業基地,有增雨飛機3架,可開展全年增雨作業,事實上,我們每年向天空‘要水’30多億立方米,為農業豐產、防災減災和森林滅火起到重要作用……”
胡副主任滿意地點點頭,這也是能源林計劃的保障措施之一。
齊政卻笑而不語。